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000亿元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专家分析,文化产业在强有力需求的带动下,有望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
近日一项调查表明,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000
亿元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专家分析,文化产业在强有力需求的带动下,有望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
城乡居民正步入“文化消费”阶段
在调查中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当前城乡居民文教娱乐等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一路上扬,居民文化消费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认为,人的社会消费增长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吃饭”阶段,即解决温饱;第二步是“吃药”阶段,即追求健康素质;第三步是“吃文化”阶段,即追求精神消费。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将步入第三阶段。以往我们强调较多的是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必须找到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繁荣振兴之路,也就是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在浙江省调研时发现,杭州市目前人均GDP已经突破了3000美元,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有资料显示,2002年上半年,这个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上半年GDP比重已达6.6%,文化产业对全市GDP拉动1.4个百分点。上网、看电视、参加培训、旅游等已成为众多家庭的日常消费,文化消费正在成为全省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博士介绍,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已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对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拉动作用。专家认为,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当前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文化消费起步虽晚,但市场潜力巨大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前不久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和怀柔区对城乡居民进行了两次文化消费需求调查。问卷根据北京市居民实际的文化消费情况,列出了8类35项精神文化消费项目。调查数据显示:3区县户均文化消费达19268元,按每户3人计算人均文化消费也达6402元。这些文化消费主要用于教育培训、文化娱乐、购置家庭娱乐文化设备及各种旅游费用等。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钱光培说,这些数据反映出当前国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指向,一是为满足发展的需要,二是为满足小康的享受需要。虽然这些地区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在日常生活开支中占据了重要部分,但目前的享受基本上还处在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减压的初级阶段。
目前,广东各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已进入小康阶段,全省人均GDP水平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城乡居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出现一个明显的凸起,全省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可达800亿元—1200亿元。仅以深圳为例,全市居民的年均文化消费已达近亿元,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热点领域”。
音像制品是当前大众娱乐的文化产品之一,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大,音像制品的种类与数量激增。中国音像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炬说,我国每年仅光盘需求量就不少于20亿张。按人均年消费2张光盘,每张按10元计算,这两个数字就已经达到26亿张(盘)和260亿元。文化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可见一斑。
文化消费能够支撑并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向民博士认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开发新的消费热点,文化消费将是今后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弹性消费,特点是细水长流,弹性很大,并能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这些都是其它类型的消费所无法比拟的。
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许多行业都是需求弹性大、吸纳就业人数多的产业,对解决“就业工程”意义重大。如旅游业、娱乐服务业、会展业、健康休闲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2001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4.6%。北京市商委主任梁伟透露,北京除继续保持汽车、住房、通讯等消费热点外,今年要着重培育3个文化消费新热点,即为满足健康需要的健身器材消费、为满足精神需要的图书消费、为满足美化生活需要的花卉及装饰消费等,以此实现扩大内需,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
各地政府大都已经意识到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后,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天津等地纷纷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力争使文化产业在未来5至10年内占GDP的5%以上,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任忆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