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昨日刊登了《湘股涌动主业回归潮》的报道,引发了中国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宁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的颇多感慨。
两位专家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上市公司的产业发展方向究竟该如何定位,这是关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大计,应该引起各个层面的深度思考。两位专家认为,该文引
出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即混业经营问题。
据介绍,所谓混业经营分为横向混业和纵向混业。横向混业为经营不同产业内并不相关的业务,纵向经营则将同一产业内上下游业务集于一个公司旗下。近年来,世界资本市场普遍认为,主业经营和纵向混业要优于横向混业经营。这是历史实践得出的结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兴起了一股横向混业经营的浪潮。目前,横向混业的模式除了少数几个公司外已不复存在。在日本,以银行为核心驱动日本经济腾飞的横向财团模式也已面临困难,正在解体。实际上,在效率相对较高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横向混业只是在市场低效时作为减小融资成本的一种手段而已。
两位专家说,前些年混业经营在我国资本市场流行有其自身原因,能够上市融资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在某种意义下上市这个事实比经营好业务更有价值。这也正是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的具体表现。而没有融资渠道的公司最多只能靠自流资金慢慢发展。尤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市融资的依据根本就不是公司业绩和投资者的需求,而是行政意向和许可。对于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二级市场炒作和进行关联交易的获利空间都大于经营好公司本身。投资者也是以短线内能迅速套现为目的。其实这也符合经济学的原理,资本总是朝着可能获利空间最大的方向流动,于是坏钱便将好钱驱逐出了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在廉价融得资金后,在管理层缺乏长期经营动力的条件下,毫无节制地扩大经营范围。然而,正如美国市场所走之路,不可持续的资本市场模型会很快走到尽头的。随着专业的机构投资者的成长,长线稳定的资金逐渐壮大,短线炒作资金的减弱,对长期价值的追求逐渐凸显。近期的股市明星多为业绩出众、主业突出的公司,这也就意味着资本市场的效率逐渐在提高,价值的天平开始向好钱的方向倾斜。
两位专家认为,随着加入WTO后中国市场逐渐开放,面对国外各个领域强大的专业公司的竞争,涉足很多产业而非龙头的公司必将面临困境。国外竞争者一般都有领先的技术、畅通的融资渠道、低廉的融资成本。为资本市场所认同,降低融资成本成为准备迎接竞争的重要条件之一,众多公司进行重组,突出主业,争取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同也就在意料之中。然而,追求业绩与长期稳定的成长不应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一时之计,而应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目标之一。当然,要朝着这个方向迈进,我国资本市场还需进行很多结构性的调整。
两位专家指出,混业向专业经营的转变只是资本市场效率提高的表现之一,提升资本市场整体质量的好处不止于此。当然,无论资本市场结构如何合理,我们也不可能企盼它永远处于高效率下。因为投融资的两个永恒主题便是贪婪与恐惧,发达国家的市场也是永远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摇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市场中的结构性非理性,创造环境以引导市场向追求主业和其他的高效率经营方向发展。上海证券报记者赵碧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