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的《经济周刊》总编辑、经济学家巴龙先生10日就中德企业进入对方国家投资的风险与机遇回答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问时称,以中国TCL公司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为例,由于不了解当地市场,这项收购意义不大,在德国将很难自由运转,前景不明朗。若要借施耐德进入德国市场,TCL还不如用自有品牌。
巴龙解释说,虽然德国2/3的税收来自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但德国更重视大企业,中
小企业在德国近年来破产率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大企业来说,收购一个德国中小企业很容易,但收购以后的路就很难了。在德国生产电视机无钱可赚,施耐德本身就是因生产电器而倒闭的。
所以巴龙先生认为,这起收购惟一的意义就是把TCL的电视机贴上施耐德的品牌卖到德国去,看中的是施耐德的品牌价值,但施耐德在德国的社会形象是一个保守的、不断破产转卖的私人企业,产品还不如TCL先进。现在德国电视机很便宜,市场已经饱和,一家有好几台,又是耐用品。如果再买只能买高精尖产品,但施耐德生产不了高精尖产品,如果把TCL的超薄高精尖电视机贴上施耐德的品牌到德国去卖,德国人就知道这不可能,因为施耐德生产不了这种产品。
当然巴龙先生认为,施耐德还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经验,但他们是否愿意与TCL合作很难说。
巴龙先生认为,对于中国大型企业到德国兼并企业,如果没有十分明朗的战略,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德国企业进中国投资的问题,巴龙说,对中国企业重组感兴趣的德国商人有一大把,德国媒体报道很多。收购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当然比新建企业要节省时间和费用,但一定要注意人员分流等问题,否则无论以什么价格收购都不会赚钱。作者:王秀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发布日期:2003-10-13星 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