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奶不“鲜”,纯奶不“纯”,因“勾兑奶”而引发买方的质疑与日俱增,为维护乳制品行业的信誉,不少品牌厂商也曾多次呼吁应尽快出台相关标识制度,如今随着洋奶粉的大举入境问题更显紧迫。
“勾兑奶”曾为解决上海市民的“喝奶难”立下过汗马功劳,当年为解决“奶荒”,由国际机构提供技术设备,本市率先上马了“勾兑奶”,将进口的奶粉和黄油按比例加水勾
兑成瓶装“还原奶”。而今奶源充裕且先进的保鲜技术能使原奶保鲜持续半年以上,奶源生产淡旺季之分也日趋淡化,故无论从市场总体需求抑或行业发展总体态势来讲,“勾兑奶”理应功成身退。何以如今仍“不甘寂寞”呢?实际上家家对此都心知肚明——“省钞票嘛”!以10吨奶液为统计单位,纯鲜奶仅收购价就达2.4万元左右且还看涨,而勾兑成本只及鲜原奶的60%左右,用进口奶粉则比国产奶粉还便宜。买方市场虽并不清楚个中奥秘,但嘴巴终究还是品
味得出纯鲜奶和还原奶之分,于是“混合奶”问世,即用部分鲜原奶和“勾兑奶”再施“勾兑”,以便更容易混充鲜奶。
都顶着“纯鲜奶”的牌子,都标着相近的卖价,但“成份”有别成本有别,这不仅有损消费者的利益,也让真正的纯鲜奶生产厂商大呼不公平。遗憾的是行业开会,专家疾呼,媒体敦促,顾客质疑,却至今未见包装明示。
随着入世承诺的逐一兑现,我国乳制品进口关税今年已从25%下降到15%,明年还将下降至10%,洋奶粉洋黄油因之大举入境,今年前8个月仅上海口岸就进口了各类乳制品6019万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40.8%。海关发现,因价格更趋低廉的经济诱因,正促使更多的企业转而再度上马“勾兑奶”,对行业纯鲜奶生产将形成更大的“抢逼围”。
你省却了诸多开销且牟利更多,总不见得让消费大众花纯鲜奶的钱喝“勾兑奶”吧,该掀起盖头来了!
本报记者 习慧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