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务市场开放步伐加快,国内水企成长迅速 土洋势力对峙“水务运动”
一吨水有多贵?这是民生话题也是一个资本话题。
原水不过一元多一吨,这一吨水到消费者手里能有多贵?深圳水务集团方面于9月24日正式提出提高水价的申请。如果在听证会上获通过,深圳居民今后每人每月就要多支付12.5元的水费。对比可见,北京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已经提高至2.9元一吨了,其中包括自来水价和水资源费2.3元,污水处理费0.6元。但水费支出已然从生活中的一道算术题,过渡成中国水务改革波澜起伏的一个暗号。
水价还将继续上涨
据说,在听证会上,深圳水价提升这个焦点问题得到的理解与抱怨一样多。记者了解到,供水价格的调整可能还将继续,继去年国家计委、建设部等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后,2003年年底以前全国所有城市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发布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将在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办法实施后,水利工程供水将纳入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不再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专家们预计,这将会进一步推动水价上涨。
长期以来,供水产业一直由政府建,政府管,政府负责运营,政府也往往将水价看成“公益福利型”收费。但事实上,近年来,提升水价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应该不算新鲜事儿了。在某些地方,频繁的涨价已使不少居民满腹牢骚。
但同样不好过的还有水务企业,有知情人士透露,根据广东省物价局规定,从2003年1月18日起,东深一期、二期和三期的低价原水均要往上调。如果水价不涨,原水涨价将造成深圳水务集团2003年的每吨原水成本预计将增加0.14元,增长近20%。对企业经营而言,水价上涨几乎是不可不为的。开放了水务市场,水价上涨几乎也是必然。
本土水企迅速壮大
水务市场的放开程度逐日加大,尤其在中国政府鼓励民资进入公用事业领域的时候,本土水务企业也在慢慢成长起来。已与早进入中国十余年的国外水务巨头形成对峙之势。
洋水务巨头之一威立雅曾以超过竞标报价两倍的价格取得了上海浦东水厂50%的股权,今年又在深圳水务招标中初战告捷。但是由于公司当前承受着巨额债务,以及安然、威望迪丑闻的拖累,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已表示会放弃进一步扩大业务量的设想;苏伊士昂帝欧等几大水务巨头的战线都在收缩。
相比之下,本土水务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在往上“蹿”。9月28日,上海阳晨股份投资有限公司占90%股份、上海市城市排水市南运营有限公司占10%股份的阳晨排水运营公司正式挂牌,它将担当起日处理申城南部地区近20万吨污水的重任。这也是上海第一家由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排水运营有限公司。
今年投入正式运行的番禺前锋净水厂经过国际公开招标,将交由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管理和运营,有关协议日前已在广州市番禺区签署。
更早一点,8月2日,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水务公司——京城水务公司挂牌成立,首创股份(600008)凭借高碑店一期和10亿元的资金获得了京城水务49%的股份。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意气风发地说,他们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的水务公司。
偏远一点的地方,如内蒙古托克托县,一项耗资近6000万元的自来水工程项目,正由当地一家民营企业——内蒙古元和集团承办。当地的政府官员称,这体现了当地政府对民间投资政策的开放程度。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已正式宣布,中国将从今年开始对各类资本全面开放公用事业行业。对本土企业而言,坚冰已破。
土洋水务势力不平衡
中国民间资本对公用事业投资仍不足,中外水务较量的序幕才刚拉开。高中如是说。高中曾任职于苏伊士昂帝欧水务集团中国首席代表,在该公司撤离北京后,转为拉动中国民营水务公司与洋水务的合作而努力。
对中国水务问题,高中可说是首屈一指的“行家”。他指出,基于科技、信息来源、资金、管理和法律认识上的不对称,目前中外水务公司势力并不平衡。
据悉,目前外资水务仍在不断向中国政府要求延长特许经营年限,提出由30年延长到50年;而高中告诉本报记者,出于“水安全”的考虑,国外许多特许经营项目时限已经由70年缩短到30年了。但是上海等城市已经接受了洋水务的申请。这是我国官员在法律上认识的不足事例之一。
从管理角度看,国内水务公司缺乏高端的管理体系,效率低下所造成竞争上的差距已不少见。信息的不对称也让中外水务各出其宝,与当地政府拉关系成了获取第一手水务市场信息的要件。
水价掣肘民资进入
高中表示,更难应付的是政策、资金管理、风险这三座横亘在每一家水务公司面前的大山。
有证券界人士分析指出,水价的不确定性、多头管理等使得水务公司的运作面临困难。现在的上市水务公司,主业盈利能力并不都是很强的,其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执行变相补贴政策以及关联交易定价,如果离开政策支持,其业绩将折损一半。
水价问题几乎是投资方与地方政府谈判的关键。尽管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定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已经出台,对供水企业的利润率及水价计算都有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出于稳定考虑,对提价很慎重,但提价已经势在必行。
高中则认为,中国目前的水价确实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这个市场的价值。这是其丧失对民营企业吸引力的原因。但是因水价提升关乎人们生计,必须慎重行事。
洋水务积极寻求合作
外资进入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滞过。德国最大的水务公司柏林水务便于9月25日在北京与山东省济南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迈出了该公司进军中国水务市场的关键性一步。9月23日,英国环境部长艾利特莫力率领着11家水务公司访华寻求合作。
本土水务公司不甘示弱,在沪深股市屡创佳绩。来自首创股份、创业环保2002年年报显示,其每股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1.48%和16.49%。一时间,上市公司投资水务的热潮风起云涌。除原水股份(600649)、武汉控股(600168)、南海发展(600323)、钱江水利、创业环保等五家主业为水务的上市公司外,今年以来,以巨资投资水务的上市公司就有首创股份、苏州高新、重庆实业、天津泰达、海鸟发展等近10家,仅首创股份便投资20亿元之巨,不少公司则是大规模变更募集资金进军水务。
合作也许是双赢之道。和莫力部长一样,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认为“中英两国在水务方面有巨大合作空间”。
本版撰文/本报见习记者 李银
专家视点
公用事业民营化,政府监管不可缺失
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仅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国家利用价格杠杆调节水资源需求进行调控。所以实际到户价格可能远高于制水、供水成本,形成政府默认的高额垄断利润。如果没有政府的监控和管制,这部分垄断利润就落到供水企业的口袋里,无论对消费者,或是对不同供水企业将都是不合理的。
本报采访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郑奋明副所长,他从学者的角度提出,抓紧制订水务市场开放的游戏规则和未来对水务产业的政府管制,比卖几个水厂、卖多少股权收回多少现金的意义重要得多。郑奋明认为,自来水供给属于城市的公用事业,涉及到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不完全竞争与垄断的情况下,需要社会与政府的政策指导与价格监管。
对关系到全社会的公用产品的价格,郑奋明说,“应当进行充分的专家论证与获得地方人大的通过。公用产品的提供必须要有立法与监督的保障。否则很有可能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提供公用产品的企业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不断提价,从而危害广大居民的公共利益。”
背景
国内水企图谋集团化变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市供水行业经历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到2000年止,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7%,人均生活用水量达210升/日(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而排水发展远低于城市供水而严重滞后,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36.5%。
城市供水企业价格体系成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虽然国家《城市供水条例》和国家《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均对供水企业投资回报率和水价原则有明确定义。但是由于众多的原因,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价格一直没有体现其真正价值,使城市供水企业缺乏发展的原动力。该状况在近几年间得到好转。
直到现在,不少供水企业仍普遍存在供水设备相对落后现象,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使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或政策性亏损阶段。建设部放出风声将放开水务市场,外资水务公司进军国内水务市场后,迫于竞争,也有不少供水企业重组成水务集团或酝酿上市,加大业务改进力度,以备一战。
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东南沿海及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供水企业发展和全国大部分城市供水企业已拉开较大差距,这些城市和供水企业已开始向水务集团和集约化改革过渡。
图:
按照我国“十五”计划,供水行业的年产值要从六七百亿元提高至近2000亿元,城市污染处理率也要从目前的29%提高到45%。
本报记者 吴伟洪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