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联考,MBA已经毁掉了”
记者:有不少工商管理教育界人士包括一些商学院院长都认为,MBA的联考制度不合理,把真正需要上MBA的学生刷下去了,招上来的学生很多都不具备成为职业经理人的素质,不知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王方华: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因为对中国MBA的发展状况不了解以及对中国MBA现状不了解造成的。
MBA联考制度是中国工商管理教育史上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刚开始没有联考,各个学校自己出题考,考了两三年,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种在国际通行的招收方法在中国走歪了,因为学校自己出考题,各种走后门的都来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MBA受到社会非常大的压力和批评,中国的MBA被称作“教育腐败之源”,最严重的时候,写给中央有关部门的投诉信可以装一麻袋。
这时MBA教育正处在十字路口,如果按照这个走下去,MBA的学位“一文不值”,我们受到很大的压力。中国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我们想走一条国际通行的道路,但事实证明在当时走不通,因为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许多的市场规则不健全、法制不健全,学校又处在一个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有的时候学校也做一些不得已的违心的事情。
联考就是在那样一种背景下诞生的。联考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至少提供了一个公正、公平的平台,对考生的质量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把关,而最大的意义是杜绝了“开后门”,“权钱与学位交换”等等问题。
在MBA十周年的会议上,也有某一些商学院的同志批评联考制度,当时有一位院长就说,如果那些同志经历过我们当时的艰辛就不会说这个话了,我们当时都是这么过来的,我知道这个过程里面的无奈与抗争。
现在联考正在进行新的变革,我们已经就这个问题议论过多次,可能明年就会推出新的考试方法,下一步我们准备做的就是一年多考,一考多用。
所以对联考制度我认为不要简单地去否定它、指责它,它是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一项保证MBA学位质量和MBA社会形象的重大举措,如果没有联考,MBA可能已经毁掉了。
记者:但我听过很多周围高层或中层工商管理人士抱怨说,论考试他们无论如何也考不过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联考制度就把他们这些有大量工作经验的人挡在了MBA的门槛外。
王方华:我们把MBA的目标定位做了调整,MBA其实不是培养企业家,而应该培养的是职业经理人的后备队伍。全世界MBA都有年轻化的趋势,工作经验长的人读的是EMBA,而不是MBA,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备MBA课时注重的是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以及对事物规律性的把握,EMBA课程注重的是了解事物的潜在性和策略关键点,接下来学员应该通过学习对自己的工作要掌握一些点石成金的东西。
所以联考制度尽管把一些有经验的人挡在了外面,但是从现在来看有EMBA加以解决,所以联考的制定者认真考虑了这些问题和批评,同时也把这个事情妥善解决了。
“EMBA对教师是一大挑战”
记者:据我们所知,你自己也在担任EMBA的授课老师,你觉得这是不是对所有的老师包括你在内一个很大的挑战?
王方华:我教EMBA“战略管理”和“营销管理”两门课,我感到有压力,因为我发现我们面临的是全新的学生群。我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从事MBA教学的教授之一,1991年我在复旦大学教的MBA学生也是一些工作经验很长的企业管理人员。那个时候我觉得对我是一个挑战,从给普通的硕士、博士上课,到给有经验的厂长、经理上课,这对自己是重大的转变。我曾经花了很多的功夫不断地调整,一会儿理论多讲一点,一会儿案例多讲一点,一会儿学生多讲一点,一会儿外面请来的专家多讲一点,像收音机调频道一样不断寻找最佳效果,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慢慢找到最适合MBA的教学方法。
现在是EMBA,他们付的学费是MBA的四五倍,他们的工作年限也比MBA长两三倍,他们的职位大多是高层,是董事长,总裁。这时候他们就会用比MBA更高的期望来要求老师。另外他们的需求不一样,MBA希望毕业后能够谋求一个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所以希望知识比较全、比较完整、比较成系统,而EMBA中的很多学员本身就是董事长总经理,他的知识面很宽,尽管理论不是很完整,但是他知道的东西很实际,他有自己的一套。这时候EMBA的任课教师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学员习以为常的,自认为非常理性的、正确的东西要转变过来,帮助他转变观念,提高理论素养,增强战略分析的能力。
这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有一个知识库是不够的,要有一种“点石成金”的能力,要让学员感到所学的让他有醍醐灌顶的顿悟。
记者:前段时间你们曾对媒体说过,说交大的EMBA旨在锻造诚信理念和现代企业家精神,你们打算如何去塑造学员的诚信理念和现代企业家精神?
王方华:我们最近从各个角度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诚信也好,企业家精神也好,不能从外部灌输,只能从企业家内在的需求和他自己的一种顿悟中间所产生。我们一直在崇扬一种氛围,即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有一种奋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企业特有的,我们把它称之为“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有许多东西都是可以模仿的,也可以很快形成的,而企业精神很难移植,形成很慢,所以我们把它提升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上。
我们要求我们的教授在不同的课程中都应该潜移默化地灌输一点:你所学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但是其中最根本的是企业家创新精神,有什么样的精神,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同样的资源,同样的运作,在这种价值观下得到的结果和在另外的价值观下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我们在整个教学环境中间,把诚信放在非常高的位置上对待,强调如果你在生活中、读书中、交友中出现不诚信,你的习惯就会反应在企业精神上,比如说过马路闯红灯、考试作弊,可能没有人看到,就像我们企业做假账没有被人发现一样,但这种行为是不诚信的表现,是要受到唾弃的,也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说事实上这些不讲诚信的行为是相贯通的,是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在交大各MBA项目中专门开设了“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课程,学员们对这门课的反应非常强烈,他们很多人都说,自己就是缺乏诚信的受害者,像呆账、坏账、三角债的形成都是缺乏诚信的结果,所以呼吁大家共同打造诚信经济,从我做起。有不少学员表示,自己从前也做过不诚信的事情,所以要自我反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资改革应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记者:北大的师资改革在国内教育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你对此有何看法?
王方华:我本人对北大的改革举双手赞成,但是对他们的做法有些不同意见,我认为方案缺少可操作性,而我主张要渐进的改革。我相信能够在中国名校讲坛上站上十年、八年的老师都不是平庸之辈,都是人才,只不过我们的机制和办法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我们要改变这些落后的机制和办法,他们都是聪明的人才,应该会改变。
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断有流出,也要有流入。不要只认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外国的教师就一定比中国教师好,这样对教师不公平,我们既要大胆引进国外的教师,大量吸收海归的教师,同时也一定要依靠现在的教师,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我主张师资改革应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