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东风搬家不能躲开与十堰的矛盾。东风汽车公司20世纪60年代选在十堰,这个城市字面上的意思即十个小山包。东风公司总经理苗圩,这个名字的含义是围田的土垅。字面上的巧合很能引人联想,东风一直被认为是山里的企业,走出山包包,十堰人心情复杂;而跳出小田垅,却是苗圩和新东风人的心愿。
中国汽车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是老东风了,从二汽的土建到项目上马、零件调试
和投产,这位当年的计划处综合科长还能回忆起来。尽管他一再说自己的身份不适合去说东风现在的事,但他拿出自己参与编写的《半个世纪的纪念》一书,其中对东风的描述还是能够勾勒出老国企走出大山,特别是体制大山的艰难。企业改制,东风科技和东风股份上市,企业债转股,神龙扭亏,这些步骤其实就是在一步步让东风接近武汉。“集中调控、分散经营建立起的三层次公司管理体制”也是在为新东风铺路。分散着出去是东风的作法,而在经历了东风神龙、广州风神几次战役之后,东风日产是东风走出去的决定性战役,迁都武汉则是宣告胜利的标志。“过去时机和条件都不成熟,现在时候总算到了。”滕伯乐说。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迁都”武汉曾几度动议,几度搁浅,十堰的未来和苗圩,以及新东风的矛盾不可避免。东风建设者主要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部分在十堰安了家,有的已经退休,对十堰有着深厚感情。现在东风公司要“迁都”,这些“老东风人”一方面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另一方面担心“迁都”后对十堰汽车基地建设不利,为自己和家人的前途担忧。此外,十堰市拥有与东风公司配套的大大小小汽车企业200多家,汽车工业产值超出全市GDP60%,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汽车工业。东风“迁都”,将使财政收入本来就很拮据的十堰市地方政府雪上加霜。东风商用车留下了,但十堰的配套供应水平与新东风的要求差得更远,湖北省的零部件产品除了车桥和荆州的转向器外乏善可陈,十堰的初级配套能不能跟上很成问题。
苗圩把日产带进来是个一石二鸟的巧妙开局,既为东风下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又帮助解决了职工心理负担和十堰的发展问题,但十堰的困难还没有完全解决。苗圩和新东风走出田垅,放眼东部;十堰却暂时困在落后地区的境遇里,是靠雷诺和日产的项目维系汽车城的光芒、还是要政策转型呢?十堰现在很发愁。而另一方面,今年国内中重型商用车年需求量达40万辆,而目前东风在与一汽的商用车双雄争霸战中只是略占上风。东风为保证自己的另一条腿,比乘用车市场空间更大的商用车,也要搞好与十堰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