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中国部主任杜鲁丝
中国经济出现投资性过热
本报记者 范 君
北京报道
真正过热仿佛不是中国经济,而是对“中国经济过热”问题的讨论热情。9月中旬,《经济学家》企业组织也跻身到这个行列里,给热热闹闹的讨论添上几个声音。他们的视角显然与国内学者不同。他们更愿意把中国放在世界地图上去讨论,更愿意去关注很多含义深刻的细节,更愿意等待观察,而非匆忙得出结论。
记者采访了《经济学家》企业组织副总裁兼中国部主任杜鲁丝女士,她的主要职责是为各大跨国公司就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战略与实施提供咨询,这背后则是她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商业信息的理解。可以猜测,杜鲁丝的观点多多少少会代表或影响跨国投资者对中国未来的前景判断。
投资带动的经济过热
《21世纪》:目前,中国经济过热的问题受到国内很多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注。过热的严重程度和导致原因众说纷纭,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杜鲁丝:事实上,没有人能肯定中国到底是部分行业过热还是整体经济过热,我们都在观察中。有些行业比如汽车、钢铁、建筑、房地产和化学行业,发展过热的迹象比较明显。但是并非我列举的行业整体过热,就拿房地产来说,目前的情况是豪华公寓昂贵住所开发太多了,但是低端建设不足。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中国经济之所以在历经SARS之后还有强劲的发展,是因为具备出口这个引擎。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国之一,其出口总量占到了全球的5%。在中国出口份额中,美国占了总价值的32%,日本占了20%。这也是美日一直给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的原因,但是中国出口的产品几乎有一半来自于美日在华工厂。
还有,政府建设的大宗投入促进了经济增长。SARS让中国政府发现了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这必然决定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越来越大。
《21世纪》:有人说中国经济正在走向通货膨胀。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方面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市场上消费品的物价指数并没有上涨。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现象?在国际上经济过热有没有比较准确的判断标准?
杜鲁丝:我的答案是,中国出现的是投资性经济过热。
我们不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统一通货膨胀。由于关税下降和更多竞争出现,消费品价格暂时不会上升。市场上,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不是转向消费而是转向投资,货币很快转化成更高的生产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消费指数没有升高但是生产能力有过剩倾向的原因。投资带动的经济过热是比较难于判断的,但还是有些参照指标。例如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不良贷款总量增长,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等等。
跨国公司投资未受影响
《21世纪》:针对目前某些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状况,国际上有没有什么比较通行的处理和调整措施,你认为目前政府举措是否到位?
杜鲁丝: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经济过热,其中最显著的一条是中央银行上调了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储备金比率。
可以看到政府努力鼓励消费支出,不鼓励工业部门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能力重复建设。政府正在努力限制地方政府对新投资项目的批准。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汽车钢铁等行业会更加理性。
《21世纪》: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刚刚从通货紧缩的状态中走出来。有些学者认为,通货紧缩对中国经济的伤害要远大于通货膨胀,所以不应该采取过多的限制政策。你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否有它的可取性?
杜鲁丝:当然是既不通货膨胀也不通货紧缩比较好。
中国经济有个有趣的特点,既不是完全的市场化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这就意味着从全中国来看,并不是由市场和供给需求主导所有经济活动。举个例子,中国的银行尽管在对市场不断开放,但贷款决策仍然受政府的干预,由政府来决定贷款对象和额度。如果在某一方面施加压力太多,很可能出乎意料地引起其他反应。
例如有媒体报道银行系统内部不良贷款比例非常高,为了使比例下降,商业银行采取给老贷款提供新贷款,从而掩盖原有的不良贷款问题。
应该看到,银监会正在进一步努力扩大银行部门的开放程度,使银行可以针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情况做出反应。但是这些不可能在一夜间实现。
中国还需要做很多事情。
《21世纪》:我接触过很多跨国公司,在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中国市场非常有信心。没有人谈论中国经济过热,甚至很多人还表示要继续投资。据你的了解,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有什么看法?是否会延缓他们进入中国的进程?
杜鲁丝:我所认识的公司并没有大张旗鼓谈中国经济过热的问题,也不认为这会影响他们的商业行为。他们和我一样,都在观察过热现象究竟是整体经济过热还是个别现象。
举汽车行业作为例子。统计数据表明汽车在中国的销售业绩很好,这让很多投资者十分高兴。尽管汽车和钢铁行业已经出现过热迹象,但还有投资合作的消息不断出现。几天前,奔驰准备在中国投资建设生产奔驰豪华汽车的生产线,每年生产能力达到25000部。奔驰的定位是高端市场,而中国目前汽车高端市场并不拥挤。从这个意义来说,他们具体进入的行业没有出现过热现象。
《21世纪》:是否部分行业经济过热一定会导致整体经济过热?这种扩展的几率有多大?
杜鲁丝:这种扩展是有迹可循的。
有几个指标可以参照: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短缺,电力供给的短缺,还有交通能力疲弱,铁路航空运输能力不足等。
这些都能表明过热是否发生或者扩大。
显然中国政府也注意到这些问题。目前呈现出投资膨胀的过热,而不是消费品价格的膨胀,这可能会促使他们尽快实施原计划采取的措施。例如助长经济过热的因素是重复生产建设的问题。政府已经意识到并开始解决重复建设的问题。
我们应该对当今的领导人有信心,他们都经历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历程,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他们对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也持更开放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