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夏英
关于刘波,广泛流传的一个版本是:湖南人,14岁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进入湖南中医研究院拿到硕士文凭;之后又考入北大哲学系读博士,师从季羡林学习东方哲学。
一位接近刘波的人士直截了当地说,所谓14岁考入武汉大学,又考入北大哲学系读博士云云,纯属子虚乌有,即使是从湖南中医学院拿到硕士文凭,也是大可存疑。这位人士说,与其说刘波是博士,不如说他是个极为聪明的高中生。
不过,刘波早慧却是不假。大概在刘波20岁时,他写了一首诗———《年轻的布尔什维克》,这首革命色彩浓厚的诗歌流传甚广,从而奠定刘波踏入社会的第一块基石。
1988年,刘波在家乡获得机遇,出任湖南株洲市《新闻图片报》的副主编。与大众想象的不同,刘波并不负责编务,而是权掌经营,他与后来的海南诚成企业集团财务总监以及诚成文化财务总监许宏的交谊就在此段时间内埋下,许宏时任这家报社的副社长。
同年,刘波由《新闻图片报》出资,进入武汉大学作家班学习。“但是刘波只呆了一个学期,就觉得学校没什么意思,什么文凭也没拿就离开了,重新回到图片报”。
1989年,新闻《图片报》因故停刊,刘波奔向海南,投靠先期进入《海南特区报》的四位图片报故交。当时,其他四人都在《海南特区报》当记者,刘波却去做发行。据说,刘波以做发行之名向报社借了8000块钱,但他拿了这笔款项,只呆了三个月就走掉了,并没有做什么发行业务。8000块钱在当时仍可算为一笔巨款,来自图片报的四位湖南记者受到株连,被报社扣了数月工资以作惩罚。
刘波离开海南,旋即返回株洲用这8000块钱办了个保健乳罩厂,这个厂也不成功,但刘波擅长“公关”的才能在此崭露头角。他居然以乳罩厂之名,从当地银行,贷到了80万元的款项。
大概是1990年代初,刘波重返海南之时,已经对周遭的湖南老乡声称,办有六七家工厂。刘波当年的一些旧交回忆说,这个时候的刘波经常随身携带一个密码箱,走到哪就“啪”的一声打开箱子,掏出里头的“保健乳罩”、“秘方药酒”等等,声称是自己工厂生产的,进行推销。
有了上一次与银行打交道、贷到80万元款的经验,刘波这一次办起了海南保健品科学研究所,他轻车熟路、故伎重施,“居然从株洲和长沙的建设银行贷到了4000万元”。
刘波的一位故交评价说,这个时候刘波已经“深谙其理”,这个“其”指的是银行借贷。刘波以8000贷80万,又以80万贷4000万……“滚雪球似的发展起来”。
与此前办工厂几乎全部失败相比,刘波在1992、1993年间在海南炒房炒地,倒是的确赚取了第一桶金,但是这桶金也不算多,“最多不超过1000万”。也就是这个时候,刘波日渐显得神秘起来,他“经常渲染与官方的关系,暗示自己有显赫的家庭背景”。
这种说法听上去难以让人信服。刘波早年在海南的朋友说,当时刘波初来乍到,没有什么关系,处处竭力结交湖南老乡。一个经典的故事是,当时一个湖南人在海南的政府机关里当个不起眼的小官员,斯时恰逢此人的孩子高考分数不够,刘波打听到另一个老乡的老师是某大学的院长,于是刘波左右牵线,自己掏腰包宴请,终于促成这个官员的孩子破格录取。过了一两年,这个官员升任一个重要岗位,感于刘波昔日在其位轻权薄之际的鼎力相助,遂投桃报李,为刘波打开了许多方便之门。
此后,刘波的故事日益清晰和模糊相矛盾又相交融的特点。刘波以《传世藏书》闻达,刘波斥巨资为影星许晴拍写真集,刘波执掌“文化产业第一股”诚成文化……这是清晰的一面;模糊的一面是:《传世藏书》究竟有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诚成文化的利润支撑点究竟在哪里……没有人能够回答上述问题,刘波究竟如何获得游走北京、武汉、长沙、海口四地,以及游走文化界、金融界和资本市场的能量,也没有人能够回答。
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真面目却很少流传,我们很难在各种杂志、报刊、网站上看到刘波的影像。其夫人许晴对于刘波有过这样一番白描:“我的先生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爱穿中式对襟大褂、‘老头鞋’的他,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关门弟子……”
记者采访的十数位人士则更愿意在刘波之名前冠以这样的形容词:第一是聪明,第二还是聪明。当然刘波的俊朗也为诸公提及,但显然不能与“聪明”并论。
文化圈中的一位人士回忆说,刘波出走前夕,突然在北京宴请了一批文化界名流,当时刘波看上去“很憔悴”,“话很少”,但谁也没有料到这是风流倜傥、有“儒商”之称的湖南人刘波的最后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