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薛晖/文
今年是诺贝尔奖诞生的第100周年。回顾中国百年科技史,国人又一次无法回避地看到差距--百年来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王冠。那么,诺贝尔奖离我们还有多远?
上周,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再次展现。当杨振宁、丁肇中等五位“诺奖”得主再次来京时,他们的行踪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中科院新闻处的电话打“爆”了,记者纷纷要求采访“诺奖”得主。报告厅里挤满了,能向“诺奖”得主提问成为荣耀。然而,人们的兴奋是有限的,他们只是中国的客人。毕竟,新中国50年来还没有自己培养出一位戴上科学王冠的科学家。人们不禁要问,诺贝尔奖离中国科学家还有多远?
有人作过统计,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奖”。新中国50年了,竟没有一项科学技术达到获“诺奖”水平吗?
答案是否定的。专家介绍,新中国科技史上已有获得诺贝尔水平的重大科学研究,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奖失之交臂。
“诺奖”多次与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
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
1923年美国科学家康普顿提出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1924年与中国科学家吴有训合写论文。1926年吴有训发表《在康普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强度比率》等论文,进一步证明了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因此获取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物理学史上的“康--吴效应”的吴有训却与诺奖无缘。
1930年,美国科学家狄拉克根据量子力学的研究结果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同年,赵忠尧(后为新中国高能物理所奠基人之一)发表《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和《硬γ射线的散射》等论文,发现了γ射线通过量子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即正负电子对湮灭现象。他当时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由于种种原因,赵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断了。而继续研究的日本学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1946至1947年,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合作发现铀核裂变的三分裂现象。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钱三强写出长篇论文,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有理有据地对原子核三分裂现象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但他的发现直到60年代才被大量重复实验进一步证实。
中科院基础科学局熊国祥博士惋惜地说,60年代中国科学家失去了一次几乎到手的诺贝尔奖。他指的是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58年,中国科学界调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专家从事人工合成胰岛素攻关研究。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它的分子量接近6000,分子由A、B两条链组成。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将天然胰岛素的A、B链拆开,再重新连接而得到重合成的天然胰岛素结晶。最后又将人工合成的A、B链连接而得到合成的结晶胰岛素。1965年,中国科学家的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宣告成功。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跨进了重要一步。以当时国际上该领域的科技水平,此项成果无疑达到了诺贝尔奖水平。然而,瑞典诺贝尔奖基金会并没有对此事表示关注。个中原因也众说纷纭。
熊国祥认为,这可能与诺贝尔奖的推选机制有关,人工合成胰岛素是集体研究成果,参加的主要科学家有十余人。而诺贝尔奖同一奖项获得者一般不超过两人。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信息沟通的障碍。该项科研成果诞生于文革前的1965年,当时中国与国际科技界的沟通日渐减少。受当时政治气候影响舆论对它也缺乏关注,该研究直到1982年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诺贝尔奖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前不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来京时说,“中国在20年内一定会有中国本土出来的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而是好些个。” 谈及产生差距的原因,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有四点: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
杨振宁说,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落后。因此他认为数学将是最先在国际上获得突破的领域。(虽然诺贝尔奖未设数学奖,但该学科领域的最高奖--菲尔斯奖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这是因为数学不需要大规模的设备。从过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中国最早得到世界绝对一流研究成果的,也是在数学方面。华罗庚、陈景润就是证明!
而在经济上,他也逐渐乐观起来。前两年他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学教授的年薪,结合两年来中国政府对科研院所和大学增加的投入,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他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书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质量最好,可以说中国教育工作已成功供应了大量科技人才。过去,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是经济落后,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一步之遥!
除了数学,专家认为中国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领域具有问鼎诺奖的水平。丁肇中说,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世界一流的,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验,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他特别谈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电工所以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质的实验。这一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进展,当然是具有获诺奖水平的。该实验设备已于1998年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上飞行,获得了许多数据和成果,这是世界上公认的。而且参与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培养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专家与意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寻找暗物质的研究也备受国际瞩目。一旦他们的研究能领先美、日完成,则必获诺奖。
据悉,截至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中国是少数建成原子对撞机的国家。在粒子物理学研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的介绍,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课题是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国科学家将获得不止一项诺贝尔奖。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国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杨焕明博士不止一次说,基因研究不光拼技术,还拼资源。而中国的生物资源丰富。在这片资源在沃土上,时刻可能结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动物所从事的克隆大熊猫胚胎实验一直令外国科技同行羡慕不已。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实验材料。在中国,由于生物资源丰富,中国科学家可以做许多外国科学家想做但没有条件作的研究。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望形成中国生物科技的异军突起。
杨焕明说,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国已形成了上游基础性研究与下游功能研究兼备的完整科研队伍。中国是世界上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仅有的六国之一,发展速度已位于世界前列,从长远看,中国有追上美、英等国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