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造”在美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27日 13:59 《环球财经》

  记者曾问一位到美国考察零售业的中国朋友,考察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制造”。

  “五河电子”起事端

  今年10月,美国商务部将就中国对美国的彩电出口是否存在倾销和是否对美国本土彩
电行业造成“实质性侵害”(以下简称中国对美彩电出口调查案)一案做出最终裁决,并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裁决结果。按照美国相关法律规定,一旦商务部最终裁定中国对美国的彩电出口存在倾销并造成了“实质性侵害”,美国将对被诉方创维、海尔、长虹、飞利浦等数家中国企业和在华注册的跨国公司出口到美国的彩电征收临时性反倾销关税。

  这对中国的彩电制造商来说无疑是一大噩耗。

  美对中国彩电出口反倾销调查案最早是由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电视机制造商五河电子创新公司提出的。五河电子的总部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格林威尔,据说是美国境内最后一家属于美国人自己的电视机生产企业,因为美国其他电视机制造厂家不是早早地被日本人购并收编了,就是因生产成本过高而被迫让贤。

  五河电子总裁霍普森说,他今年初在互联网上看到紧挨着五河电子电视机广告旁,出现了一则中国生产的同一型号电视机的销售广告,其价格不足100美元。紧接着,五河电子的客户打电话给霍普森说,如果五河电子的电视机降不到中国电视机的价格,他们就再也不用五河电子的产品了。

  霍普森意识到这将会威胁到五河电子的生存,于是联合美国另外两家电视机组装工人工会组织,于今年5月初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起诉书,指控中国和马来西亚的电视机生产商涉嫌对美国搞倾销,要求布什政府对从中国和马来西亚进口电视机征收反倾销关税。霍普森表示,他如果打不赢这场官司,五河电子到明年夏天就要关门大吉。

  5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中国和马来西亚彩电是否存在倾销举行听证会。五河电子在听证会作证说,大量的进口彩电使五河电子在过去几个月中销量下滑。五河电子提起反倾销诉讼的主要依据是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进口彩电数量从2000年的20.9887万台激增至2002年的265.6456万台,增幅达1166%。工会组织的代表说,2002年美国电视机厂销量锐减,至少有500个工人因此失业。6月1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裁认定,中国和马来西亚对美国的彩电出口对美国本土彩电行业已造成“实质性侵害”,从而为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调查铺平了道路。

  半壁江山“中国造”

  五河电子状告中国电视机生产商倾销案只不过是最近几年中美国制造行业针对中国反倾销活动的一个小小案例。

  美国《新闻周刊》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这已不是美国企业第一次对来自亚洲的竞争对手发出这样的警告。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崛起令美国人恐惧万分,最终迫使日本让日元升值和实施自愿出口限制计划。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产品不断涌入美国市场,美国制造企业似乎也把中国产品视为比日本或韩国产品更可怕的洪水猛兽,部分生产厂家纷纷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措施,促使中国让人民币升值和对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以阻止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形成的冲击。

  如今,在美国日用消费品市场上,中国产品的确是举目可见。

  前不久,记者一位国内的朋友到美国考察,回国之前花20多美元给自己的孙女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洋娃娃,回到饭店打开包装时才发现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位朋友觉得在美国买中国生产的洋娃娃回去有点不合适,因此又到玩具店想买一个美国产的洋娃娃,找来找去找不到。去问商店售货员,得到的答复是“美国工厂现在基本上不在美国生产这类娃娃玩具,因为劳动生产成本太高”。

  凡是逛过美国商店的人都会发现,美国市场上中国产品很多,中国产品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物美价廉。

  记者曾问一位到美国考察零售业的中国朋友,考察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制造”。的确,“中国制造”如今在美国许多日用消费品商店里可以说是铺天盖地。

  为写这篇稿子,记者专门到纽约的赛夫威、科斯科、梅西、塔吉特等美国大型超市采访,发现这里的中国产品种类繁多,如玩具、服装、鞋袜、箱包、厨具、家具、运动器材、计算器、照相机、电视机、计算机显示器等等。在这些商品中,中国产品所占比例一般在30%以上,部分产品如玩具、箱包、鞋袜等则占到50%左右。

  在曼哈顿一家大型玩具店,记者发现这里毛绒玩具、塑料玩具、机械玩具、电动玩具、手推车等儿童玩具应有尽有,整整齐齐摆满各个角落。记者翻开每一个玩具的商标,发现标签上都无一例外地印着MADE IN CHINA的字样。记者估计这家商店里印着MADE IN CHINA的玩具也许要占到80%以上。

  在美国最大的家电超市佳购商店,产自中国的商品从价值八、九美元的小光盘包到数百美元的发烧音响,覆盖了大部分商品门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产品,如光盘随身听、箱包、电话机等,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造。

  在电话机类产品中,除西门子是德国制造,AT&T、贝尔、通用电器等其他品牌都出自中国工厂。记者有时逛商店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洋味十足的美国货,细看产地发现上面大都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就连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美国国旗也有很大一部分是MADE IN CHINA。

  在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将近一半是日用品。从中国进口的玩具、鞋子等众多商品几乎垄断了美国的市场。如在过去十年里,从中国进口的鞋在美国进口鞋中的比例已经从9%猛增到60%。难怪一位从事中美贸易研究的美国朋友同记者开玩笑:中国每年出口到美国的鞋子,就可以让每个美国人一年穿7双。

  统计资料显示,中美贸易额自两国建交以来增长了40多倍,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美国的1/20,相当于墨西哥和匈牙利的1/3)、产品基础加工质量的提高以及多种产品供应链的不断完善等优势已使中国产品进入到美国多种不同的销售网络中。

  目前,中国产品在美国的销售场所既有布鲁明代尔、梅西等这类高档店,也有塔吉特、沃尔玛等折扣店以及科斯科、价格俱乐部这样的仓储式商店。在商品零售渠道及类别上既有西尔斯等百货店、也有办公用品总汇、办公用品仓储等办公文具店。如今,中国出口商品在质量、包装、价格、销售渠道等方面,有了质的突破并已经在美国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

  “第三”的概念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最早在美国市场随处可见物美价廉的“日本制造”的产品。当日本产品向物美价高转变后,美国消费者开始把目光转向韩国、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台湾省的商品。随着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其质高价低的优势挤入了美国市场并填补了它们留下的空缺。

  在参与美国进口市场竞争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制造”的产品总体竞争力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持续而明显的提高。

  从近几年来“中国制造”在美国进口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变化情况看,中国可以说是美国进口市场上最大的赢家之一。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和鞋类产品在美国市场占第一位,计算机、办公设备的市场占有率今年上半年也上升至第一位,手机位居第三。

  韩国贸易协会前不久发表的《2003年上半年主要竞争国家对美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上半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进口对象国,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为66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9%,在美国进口市场的占有份额上升为11%,而中国产品在美国进口市场的占有率在1999年和2001年则分别为8%和9%。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上半年,加拿大对美国出口额为1119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18.4%,位居榜首;居第二位的墨西哥上半年对美国的出口额为676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11.1%。上半年对美国出口额在美进口市场上居4至6位的分别是日本、德国和英国。韩国位居第7,出口额为173亿美元,市场占有份额降为2.85%。

  有关人士指出,美国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如把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排除在外,中国实际上已成为美国的最大进口国。依靠廉价劳动力确保优势的中国造,已摆脱了廉价商品的形象,正在以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技术力量展开角逐。中国在美国经济近几年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对美国一定的出口增长,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适用性和竞争性较强,另一面也说明美国市场在其经济进入衰退并受“9·11”事件影响后对中国商品仍具有较大的需求性。

  但记者发现,中国在美国纺织、低档家电等领域正面临着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竞争。

  墨西哥在争夺美国市场份额上的确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竞争对手。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商品流动变得更加自由,再加上两国是陆路相连,所以在交货时间和运输成本等方面比中国略胜一筹。

  不过,墨西哥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目前正在逐步失去竞争力。一位分别在中国和墨西哥都有投资的美国服装公司老板告诉记者,墨西哥缺乏熟练技术工人,在中国能够生产十件衣服的布料,在墨西哥只能生产七、八件衣服,导致成本大幅度上升。随着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中国产品在资源和劳动力上的优势逐渐显现,再加上中国香港和韩国物流系统的建立,使得亚洲商品可迅速到达美国。同时,美国发达的物流系统也弥补了中国商品长途运输的劣势。所以,部分曾经在墨西哥投资的外国企业现在正考虑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或其他东南亚国家。

  1989年,日本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曾高达19.8%。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日本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基本上呈现出持续下滑的局面。不过,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虽然正在增加,但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与日本的竞争并不激烈。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市场上,虽然中国与日本存在竞争关系的产品品种正在增多,但从金额上来看,只有20%左右(1990年为5%,1995年为10%)。

  总的看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在美国市场上与日本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没有多大的竞争关系。

  记者发现,中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中约有一半是由外资企业生产的。像索尼、松下、东芝等日本大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电器产品,有不少都是在中国加工生产的。这些公司利用自己的品牌,借助中国的廉价劳动成本,通过在中国加工生产,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不赚钱的“中国造”

  美国一位经济学家在谈到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产品时说:虽然美国有些人抱怨中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但是如今的现实是美国人已经离不开中国产品。更有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称中国为“世界工厂”。

  不过,据记者观察,目前称中国为“世界工厂”似乎不太合适,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应该有丰富的产业分工,包含设计、工程、制造、服务多种层次,更多地融入了技术、人才和管理的成份。如果中国真的成为世界工厂,就应该有中国自己的品牌产品和行销渠道,中国企业应获得比现在更多的利润。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确切地说,目前中国的生产厂家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发挥“世界加工厂”的作用,因为中国产品的某些核心部件和技术仍掌握在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手里。就彩电来说,纯平玻璃、电子枪等关键零部件还要依赖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生产企业赚取的只是“加工费”,得益甚至还不到商品价格的10%。

  目前中国对欧美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消费品,附加值很低。比如像贺年卡这样的小商品,美国市场上卖1美元一张,而中国的出口价仅3—4美分,中间这一大块让海外进口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一层层地剥走了。即便是一些中国家电产品在质量上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但销售网、服务网、广告跟不上,没有市场认可的品牌,也只能是挂着人家的牌子,把本该自己得到的利润让给中间商。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市场的表现虽令国人自豪,但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中国产品基本都属于低附加值产品。据统计,美国市场上单价50美元以下的日用消费品中,中国产品的比例最高,约为80%。从长远来看,中国产品将很难在世贸组织框架内长期保持和倚重价格优势。近些年来,中国成衣在美国进口成衣市场中的份额增速已在减缓,越来越多的产品来自越南、柬埔寨等劳动成本比中国更低的国家。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并不等同于“中国品牌”。记者发现,在美国大型超市里,除少量低价成衣、小五金工具等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外,绝大部分中国产品都是以外国品牌的面目出现,只是在标签很不明显的地方标出MADE IN CHINA,这部分中国制造的外国品牌产品的设计、营销都由外国商家控制。这就意味着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外国知名品牌的加工地,中国生产企业只是获得了少得可怜的生产加工费而已。

  记者发现,美国商店最早推出的减价商品大都是中国生产的,减价幅度有时超过了60%甚至更高。相比之下,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却很少减价,有时即使减价也是象征性的,不像中国产品那样大。

  记者就这一现象询问一位在美国商店工作的朋友,她说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商品的质量不高,而是由于中国生产的产品进价较低,商店减价只不过是为了让利促销,而绝对不会做亏本买卖。实际上,美国商店都比较乐意出售中国产品,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价格具有吸引力。所以,即使商店减价出售,仍能有利可图。

  正是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所以许多国际知名品牌都将生产订单交给中国企业去做。据说耐克公司把60%以上的运动鞋生产放在中国,世界十大名牌衬衫的订单也大多数都下给中国企业。

  然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虽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生产订单,但执行这些订单的中国生产厂家最终能赚多少钱呢?

  记者在美国听到了一个关于地球仪生产、批发及零售各个环节定价的故事: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既可作儿童玩具也可作学习用具的可发声地球仪,商场的零售标价是88美元。这种地球仪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地球仪设计定型后,美国公司将订单下给一家香港贸易公司,每件价格为40美元;香港贸易公司转手将订单交给中国一家外贸公司,每件价格为20美元;这家外贸公司再向广东和江苏的两家工厂订货,每件价格15美元;包括人工和原材料,工厂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美国公司拿到地球仪后,以每件7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粗略计算下来,中国生产企业的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中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润是每件5美元,香港贸易公司的毛利20美元,美国公司的毛利32美元,商场的毛利是16美元。

  由此可见,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才获得了8美元,还不到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

  一位成衣商告诉记者,一件在美国商店里卖39.9美元的女式上衣,通常中国厂家最多只能拿到4美元,有的甚至只能拿到2美元。这中间的一大块利润便全被中间商吃掉了。

  不仅如此,记者从多家从事中美贸易的公司了解到,近年来,不少中国厂商为能保住美国市场,大都采取了先付货、后交钱的方式。有的美国零售商和中间商在交货半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货售出之后才付钱,等于是把库存转给了生产者承担。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美国经济徘徊不前,零售业竞争不断加剧,倒闭的零售商、中间商可能不断增多,有可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严重损失。埋头生产,不管市场,不少中国企业就这样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这种状况不改变,就是有再多的中国商品打入美国市场,中国企业也始终站在美国市场的大门之外。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图片铃声随心换
无线上网无限生活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生殖健康两性差异
曼妙体验尽在学堂
非常笑话
超性感笑话 轻轻松松体验爆笑感觉
图片
铃声
·[张 宇] 大丈夫
·[和 弦] X档案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中国国际机电博览会
最安全稳定的企业邮箱
中医抗癌革命性突破
加盟赠国际供求数字卡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节省85%广告费用
想到国外去上学(豫)
企业“零”成本推广
“占便宜”到底!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