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近年罕有的下跌行情,以交易所国债市场为例,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国债现券价格大幅回落,平均下跌2.5元以上,同时,国债收益率曲线迅速上升,一个月的时间里已上升40个基点左右,而上证国债指数则连续大幅下跌,跌破了去年底100点的基点,并连续创出单日最大跌幅记录,如此的跌势对债券市场而言,已完全称得上是暴跌行情。那么,为什么债券市场会出现这样的暴跌行情呢?
笔者认为,导致本轮债券市场下跌行情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预期不利是债券市场下跌的根本所在。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一季度GDP实现了9.9%的增长,虽然二季度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回落,但是,上半年依然有8.2%的增长,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据估计,三季度GDP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上半年8.2%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经济回升的势头已经得到巩固,经济运行有望步入上升通道。同时,今年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转负为正,1-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0.4%、0.2%、0.9%、1%、0.7%、0.3%、0.5%和0.9%,基本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使得通货紧缩的压力进一步得到缓解。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物价回升是经济复苏的良好表现,然而对债券市场而言,这些基本面因素的变化却意味着债券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压力的逐步加大。正因如此,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始终承受着经济增长不利预期的影响,而在6月份以后,这种预期已转化为实际的压力,所以在近期大跌之前,债券市场实际上早已进入了下降通道,这也正是其暴跌的原始动力所在。
其二,货币政策收紧成为市场下跌的直接诱因。为了控制增长偏快的货币供应量,8月份,央行货币政策出现了紧缩的动作,一方面,央行票据发行量迅速增加,单周发行量最高达到了600亿元,给市场带来了明显的资金趋紧的预期;另一方面,也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即,8月23日,央行公布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这项政策的出台给债市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市场行情应声而落,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不仅直接导致了市场资金的收缩,而且给市场心理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资金的紧张状况,导致债市行情连续出现破位下跌的走势。可以说,出于基本面的不利预期积累了市场下跌的动力并使市场处于敏感状态,而央行货币政策的收紧则成为释放这种动力的直接原因。
其三,新债发行失利加大了债市下跌的动力。在市场资金日趋紧张、债券收益率持续上升等因素的作用下,2003年记帐式八期国债发行失利。该期国债为10年期固定利率付息债,票面利率为3.02%,虽然该期国债的发行本就不被市场看好,但发行结果还是有些出人意料,不仅该券的中标价格达到了招标下限98元,实际发行收益率达到了3.25%,而且出现流标现象,流标量达到76.2亿元,占到了计划发行总量的31.75%。可以说,八期国债的发行失利不仅充分反映了市场预期不利、资金紧张的状况,而且其收益率水平的取向直接带动了现券收益率的再一次大幅调整,从而形成了一、二级市场互动调整的局面,加大了现券市场下跌的动力。
其四,做空机制即将形成以及人为打压等因素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心理,助推了市场的下跌势头。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助长了债市的暴跌,例如,随着开放式回购相关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推出,市场对于开放式回购即将推出的预期更加强烈,而随之而来的做空机制则令投资者心存担忧,尤其是有消息称银行间市场的开放式回购已延伸至交易所市场,从而导致跨市场券种大幅调整,也进一步带动了其他券种的调整;又如,在债市预期一致向下的情况下,不排除有个别投资者利用此机会打压市场,以降低成本,或达到其投机目的,这就可能引发市场关于新一轮调整即将展开的恐慌,从而导致市场恐慌性下跌,而近几日债券市场的走势就明显地带有一定的恐慌性特征。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近期债券市场出现了暴跌行情,那么,暴跌之后又将如何呢?应该说,在目前情况下,货币政策有望保持稳定,其继续收紧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随着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的渐渐平缓,市场资金供求将会出现新的平衡,而在大幅下跌之后,债券收益率水平已有明显上升,市场担忧情绪也将随之缓解,因此,在暴跌之后,债券市场将会企稳并可能略有回升。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债券市场下跌的根本原因在于基本面变化而产生的不利预期,而从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中长期内,债市预期都将可能难有改善。因此,投资者应及时调整投资思路,以更好地适应弱市中的债券投资,当然,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的投资机会将会不断出现,必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新的盈利空间。
此外,在债市下跌的同时,近期股市同样持续下挫,与以往两个市场的跷跷板效应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股市本身积重难返,市场信心尚没有树立,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此次债市暴跌的直接原因在于市场资金面的收紧,因此资金转移的主动性不强,而且在资金面收紧的情况下,资金转移的余地也非常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