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记者 卫容之 发自上海
1993年9月,“海归”孙小姐正为购房和创业资金犯愁。“贷款11万,分五年还款”,建设银行在上海滩“破天荒”地为孙小姐出具了第一份按揭计划书,上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至此揭开序幕。
整整十年。时间跨越2003年9月时,当初的11万已经迅速膨胀为1500多亿。
沪上个人按揭贷款走过十年之际,众多房产专家指出,在当前房产市场迅猛发展阶段,上海各商业银行有必要保持清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些专家同时呼吁:尽早实施房贷证券化,加快建设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房贷证券化:寻求突破
在上海个人按揭贷款十周年之际,最大的发展呼声来自“加快住房贷款证券化步伐”,上海房地资源局副局长庞元是这个观点的坚定支持者之一。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房贷部有关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就金融创新而言,我们最盼的是房贷证券化。”
今年4月份曾传出“房贷证券化”相关政策将要出台的消息,如今5个月过去了,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但消息人士透露,房贷证券化已经不会太远。
房贷证券化是指银行将房地产抵押贷款按照价值单元分割成小的产权单位,出售给投资者,一方面可以解决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资金实力不足的小企业和个人参与房地产投资。
由于住房贷款的期限普遍很长,最长可以达到30年,而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又具有短期性,为解决“短存长贷”中的资金流动性问题,许多银行均希望拿到房贷证券化牌照。
事实上,住房贷款是中国银行业最优质的资产之一,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极小,而收益的利率又通常高于国债利率,因此,被业内人士认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投资者的新投资手段。
根据有关报道,发放贷款最多的两家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已连续三次向人民银行提交各自的证券化方案,并基本得到人民银行认可。不过,当记者求证时,两家银行均言辞谨慎。但记者从侧面了解到,两家银行新一轮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方案经修订后提交有关部门,“只待国务院和人民银行一声令下。”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房贷规模日益膨胀,房贷证券化势在必然。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高速增长,对资产流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银行吸收的资金以短期为主,而发放的住房贷款却几乎都是10年甚至20年,短存长贷的问题也将浮出水面,这就不得不求助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而且,也是防范风险的根本策略之一。
按揭:上海始发新名词
1993年9月28日,个人“按揭”贷款在上海首次亮相,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联合上海市公证处、保险公司开办了中国银行史上的第一笔按揭购房业务。
1998年7月,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恩照陪同前来访华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参观新建不久的“金汇小区”,克林顿对中国普通百姓通过按揭贷款拥有一套住房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说,“更大的住房拥有率会使中国更富强。”
据了解,在上海个人房贷余额占三分之一的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经过十年市场运作,截至2003年6月,已累计为70多万户居民发放住房贷款830亿元,归集个人住房公积金570多亿元,个人住房补充公积金约60亿元。
“按揭”从无到有,本身就是突破。从上海始发的“按揭”逐步为全国金融业熟知并运用。
随着上海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已经加入“按揭”贷款行列,10年前,上海的人均住房面积不到7平方米,如今这个数字整整翻了一倍,达到14平方米。“按揭”贷款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并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最好的部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