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被誉为21世纪“绿色照明”的半导体灯进入寻常百姓家已经为时不远。日前,中国科学院对“氮化镓基发光二级管外延材料与器件工艺”组织了成果鉴定。鉴定意见认为,中科院物理所与上海蓝宝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蓝光发光二极管解决了从外延材料到器件工艺的关键技术,申请并被受理了4项发明专利,产品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其器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半导体照明技术是一种利用发光二极管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的技术。继红色、橙色、黄色和黄绿色发光二极管的相继问世,90年代氮化镓基外延技术被日本突破以后,使户外全色显示和半导体照明成为可能。具有全固体、冷光源、寿命长、体积小、光效高、响应速度快、耐久性好等优点的氮化镓基发光器件,在全球掀起了发光二极管产业化的高潮。而这一技术的制高点———白色发光二极管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价值的新光源,将取代白炽灯和日光灯成为照明市场的主导,使照明技术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并将进一步改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目前,世界半导体照明技术及产业化的竞争焦点集中在蓝光、紫光、白光以及大功率高亮度芯片。白光发光二极管的能耗仅为白炽灯的1/8、荧光灯的1/2,其寿命可长达10万小时,对于普通家庭照明可谓“一劳永逸”,同时还可实现无汞化,回收容易,对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均由政府专项编列预算计划推广。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照明电器生产国、第二大照明器具出口国,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照明工业大而不强,主要做低端产品,利润率低,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发光二极管比世界上第一个发光二极管的诞生仅仅晚几个月,与微电子技术相比,我国在半导体发光器件领域与国外的差距较小。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从外延片生产、芯片制造设计器件封集集成应用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海蓝宝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取得和形成了生产氮化镓基蓝、绿、紫光发光二极管材料及器件的成熟技术和标准工艺,正在建设的产业化项目,将达到年产外延片8万片及管芯960KK的生产规模,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批量生产。
(袁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