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提出这一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是试图通过特殊支援政策,迅速拉动后进地区经济,纠正长期存在的严重失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特区”意在“均衡”
最近,“地方特区”一词频繁见诸韩国媒体,成为各界普遍关心的话题。日前,卢武
铉总统在釜山主持“道市领导人会议”时宣布了包括建设“地方特区”在内的《搞活地方经济的对策》;与此同时,韩国财经部公布了全国“地方特区”申请情况,正式揭开了“地方特区”建设的序幕。
韩国所说的“特区”区别于中国的“经济特区”,是韩国地方行政部门根据自身优势而发展的“特色经济区”。对“地方特区”,韩国政府将实行特殊的支援政策,以助其迅速成为搞活地方经济的火车头。
韩国提出“地方特区”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是试图通过地区“特化”开发,迅速拉动后进地区的经济发展,纠正长期存在的地区经济之间的严重失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韩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和有选择地发展重点地区的“不均衡开发战略”,结果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造成了首都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等多层次的不平衡。其中,人口向汉城和首都圈高度集中,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尤为严重。
2000年的统计显示,在仅占全国面积11.8%的首都圈地区,汇集了占全国47.2%的人口。其中仅汉城一市的人口就占全国的1/4。首都圈集中了100%的中央行政机构、前30位大企业的88.5%、名牌大学的80%;全国70%的金融交易和税收产生于首都圈,首都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2.6%。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不但拉大了地区差距,扭曲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造成首都等大城市地价飙升、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地方就业机会少,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萎缩等因素恶性循环,更加剧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甚至造成“地区感情对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无形病灶。
反响空前热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历届政府都把实现地区均衡发展作为施政目标,但现实问题总是积重难返。卢武铉执政后,成立了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今年6月通过《实现国家均衡发展构想》,提出了“三大原则”和“七大课题”,建立“地方特化发展特区”就是具体举措之一。
“地方特区”的发展政策一经问世,立即得到各地方空前热烈的响应。截至9月初,韩国财经部从全国234个市、郡(即县)、区接受“地方特区”申请达448个,每个基础行政单位平均申请1.9个。政府将专门立法并依法设立审查委员会,依据申请者所具备的特色、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资金筹措和可行性等标准,从中筛选出10%作为“地方特区”,集中加以扶持、培育。
从内容看,“特区”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人参之乡”忠清南道锦山郡计划建成“人参保健特区”;位于现代汽车、三星汽车工业基地中间地带的庆尚南道良山市打算建成“汽车零部件产业特区”;韩国未来宇航中心所在地全罗南道高兴郡立志成为“宇航产业及主题观光特区”;地处高原地带的江原道太白市预计建成“高原体育训练特区”;国土最南端的济州岛南济州郡决心建成无污染的“绿色清静特区”等。此外,还有“跆拳道特区”、“恐龙化石特区”、“葡萄酒特区”、“大螃蟹特区”等,不一而足。
政府全力支持
韩国政府为“地方特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主要包括:1、扩大金融扶持。对地方“特化产业”新设“优惠担保制”,将担保限度由销售额的1/4提高到1/3。2、实行税收支援。将农渔村特别税的征收期限由2004年末再延长5年。3、鼓励企业迁移地方。自明年起,在首都圈经营3年以上的百人以上企业,如果迁往其他地区,可获得国家财政援助和贷款特惠担保。4、搞活大众市场。允许地方自主决定再开发地区,并投资950亿韩元用于改善地方市场环境。
此次对“地方特区”建设实施支援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央政府将重点放在解除中央对相关地方的政策限制上,旨在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这次“地方特区”申请中,各地方行政部门同时提出的要求废除和放宽的各种限制共计3329项,其中61.9%是土地使用方面的。为打开“地方特区”建设的“瓶颈”,韩国政府将在解除过度限制、调动地方积极性方面采取更为大胆的政策。作者:曹世功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发布日期:2003-9-22星 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