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占全球“大头”的中国手表,却在销售收入上栽了个“跟头”!尽管在国内市场上,国产表以70%的市场占有率顶住了洋手表的冲击,在“进帐”上却成了尴尬的30%。“七三开”转眼成了“三七开”,多年为价格战拖累的国产表“含金量”,与洋品牌相比实在太低。
20多年前国产表几乎一统天下,如今能记得国产表“大名”的消费者还有多少?大多
数人一提起手表,就想起瑞士、日本的名牌手表,仿佛国产表在世界上已排不上号。其实,中国目前还是世界第一钟表生产大国,每年可占全球产量的七成,但出口仅占全球市场的一成,而且大多以廉价取胜。从四五元到二十来元的石英表在市场上畅销多年,而中高档的机械表则成了洋手表的天下。我国不是钟表强国,仅处在全球钟表业金字塔的基座。处于金字塔尖的瑞士,年产钟表仅占全球产量的3%,却能揽下全世界40%的出口额。
国产表要提高“含金量”,首先要在品牌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补钙”,以增强与洋品牌抗衡的能力。要从创意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营销网络上树立精品意识,在洋品牌的包围圈中实行品牌突围。国外手表不仅卖外观、质量,还卖品牌和文化。瑞士有180个钟表品牌,但“各讲各的故事”,大家“赚头”都不少。对我国不少钟表企业来说,首先要学会从不同层次的市场寻找定位,不要都挤在低档市场大打价格战。好在上海表业目前已明确不再生产低档产品,“上海牌”手表坐上国内机械表市场头把交椅,退出石英表战场的残酷厮杀。而上海的都市型工业,也把手工制作的钟表列为一大产业,重推精工细作的手表。目前,我国手表市场“胃口”很大,国内生产企业更要重质,以创新技术来提高手表“含金量”,生逢其时的中国表业会因升级而走得更精准。
本报记者 秦武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