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百三
孙成钢关于“股市为什么缺乏吸引力”的稿件在报上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确实问到了关键点上。在此,就这个问题,我也谈几点看法。
我认为,首先是要在思想上来一个大反省,深刻反思一下,看看是不是主导思想出了什么
问题。其次是要了解中国股市的特殊性,不能照搬海外的一套“洋”经验,要实事求是,按国情办事。
股市不能化解一切难题
中国股市发展速度极快。1992年时,在沪深两地开户的仅100万,现在已达到了6800多万了。这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股市了。而每个人后边都连着一个家庭,联系着10多个亲友,而且他们是中国城乡中最有金融意识、最有改革开放精神、最关心国家大事的阶层(尽管入市时,都是为了赚点钱来的)。
现在,中国股市从2249点跌到1400点。据报道,90%的投资者都深套其中,有的亏了40%至50%。这个问题还不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吗?
有人说:“全世界股市都有风险,都是有涨有跌,有亏有赚的。”我说,你只说对了一小部分。
第一,成熟股市有做空机制,可以反向通过抛空指数期货,在股市跌下去的时候盈利。我们至今没有做空机制。这就等于一个小孩从7楼掉下来,在成熟市场里有几根晒衣杆挡了几下,跌成轻伤;而我们是实实在在地往下跌,这能不痛吗?
第二,成熟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一旦下跌,人们能理解,能接受,大家都会明白是实体经济造成的。而我们的实体经济很好,股市却大跌,人们有些难以接受。
第三,美国股市在亏损的情况下,有抵免个人所得税的保护性措施。据有关资料,美国股市资本损失可以从其普通收入的纳税额来抵补一部分。即该投资者通常收入的纳税额最多可减少3000美元,其余的损失可带到下一年度再申报。换句话说,本年度未冲抵完的资本损失将当作下一年度的资本损失来处理。而我国没有这项部分抵税规定。
第四,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仅7000元,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又远高于发达国家。这也就是说,发达国家股民只拿出了30%资金入市,再亏也影响不大;而我国是很多中低收入者(高收入者比例小)在入市,一亏就很痛。
这几点,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千万不要把什么社会矛盾、困难都往股市推。比如,商业银行有上万亿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到股市上市,融资是一个选择,但是否也同时可以考虑发长期国债来冲抵呢?中国与日本不同,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本质上是国债,国有企业欠国有商业银行的债,后者又欠了老百姓的债。因此,是可以发一些长期国债来冲抵的。实体经济在高速发展,1.7万亿不良资产完全可以通过每年多发2000亿的长期国债来一点点地化解,何必全部到股市来化解呢?这股市是投资者、上市公司等买卖的场所,并不能化解一切社会难题的。
投资者是股市依靠的根本
我们要弄清,股市的依靠对象是谁,是股民,上市公司,还是券商?现在似乎把上市公司当作根本依靠对象,增发价比新发股的价还高;对圈了钱马上亏损的上市公司束手无策;而对股民的呼声却视而不见。这个问题不解决,股市就很难搞好。在中国,部分上市公司纯粹是来圈钱的,因此,它们不是依靠对象,而是重点监管的对象。这个问题不搞清,股市就搞不好。没有几千万股民的参与和支持,上市公司和券商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广大的投资者才是股市依靠的根本。
中国股市有其特殊性
中国股市一开始建立就是一个不完善、不健全的试验性质的股市。它的非流通股比例占了60%多。无论是国企、私有企业、外资企业,还是中外合资企业,它们的非流通股都不同程度地侵害了流通股的权益。此外,占比例很大的国企上市公司又存在产权不清、效益低下的问题,分出的现金红利远远不如投资者配股、增发及IPO交给企业的钱。另外,中国股市还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没有做空机制、没有合法的做市商等种种缺陷。其中,最根本性的缺陷,就是国有股、法人股长期不流通,股本结构分裂的问题。
如果对这些情况不加考虑,而只是机械地照搬欧美等成熟股市的方法来管理,这就会出现问题。
另外,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争取上市的公司,都有一个计划经济时的“投资饥渴症”,不仅是经济高涨时,而且是经济紧缩时,它们都强烈地想募资、圈钱。这一点,大经济学家亚努什·科尔奈早就指出过。但我们都错把我们的国企、上市公司与欧美成熟的股份制公司混为一谈,也错把它们的每一笔资金募集都当作是发展生产所必需的。其实,我们没搞懂,缺乏机制约束,是治不好上市公司的“投资饥渴症”的。
总之,要搞好股市,就需要我们好好地反思一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