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深圳记者 谢白清 实习生 毛海娅
“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应该是区域性的,偏重于经济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许宗衡在9月19日深圳举行的“深圳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论坛上提出。
国际化城市如何建未形成共识
面对参加论坛的几百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许宗衡回顾说,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深圳的城市定位大体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由建设出口加工区转变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90年代,又提升为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进入新世纪,深圳的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围绕如何继续发挥好特区“四个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新一轮对外开放和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中发挥新的更加积极的作用,深圳需要认真研究新的发展定位。许宗衡说,国际化将是深圳发展定位一次质的飞跃。
目前,就深圳为什么要建、是否有条件建国际化城市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建什么样的、如何建设国际化城市等问题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于是,由深圳市发展计划局与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首次联合举办了“深圳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论坛,特邀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朱文晖博士等9位专家学者,从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高度展开探讨。
国际化城市应具备四大特征
“深圳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定位应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把深圳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性的国际化经济贸易中心城市”,刘佳胜根据“深圳拟定位为区域性的经济型国际化城市”的判断和深圳的实际情况作出如此断言。
刘佳胜强调,这一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国际化高技术产品制造中心、区域化金融投资中心、国际化物流贸易中心和国际化文化旅游中心。同时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即经济贸易国际化、服务功能国际化和社会文化国际化。
“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最便捷的路径是深化与香港的分工关系和经济整合,大力推进深港合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强调,加强深港合作,将促进香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经济体系与深圳整合,深圳可以参与到香港国际化产业链条中,这无疑是加快国际化最便捷的路径。同时王一鸣强调,大珠三角地区要完成与香港产业、技术和生产要素的对接,离不开深圳这个关键的节点,因此深圳应当加快整合腹地资源,为大珠三角乃至我国西南地区搭建金融平台、物流平台和高新技术研发平台,从而提升深圳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直接推进深圳的国际化进程。
北京大学教授周一星提醒说,深圳的突出优势是在制造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外经外贸业方面,但在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高等教育、卫生技术服务业和交通邮电通信业的中心性方面却都处在很低的位置上。这是深圳在向国际性城市方向迈进的过程中,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则提出,深圳应当先抢回被占的国内市场,然后再谈国际化。因为深圳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技术发展仍然陷在一个怪圈之中: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关键原因在于政府引进资金与消化创新资金不成比例。
人均GDP争取达到2万美元
刘佳胜说,国际化城市特别是经济型国际化城市,基本都是在不断地调整、优化和发展中成为国际化城市的。按照国际化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的标准和深圳目前的发展趋势,初步预测,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至少需要10至15年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