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这么快的情况下,企业竞争力怎么理解、体现?今天重点讲一下科技全球化的进展对中国的影响。
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十年。以国际贸易为载体的市场全球化,这是几百年来存在的趋势。90年代全球化有三个特点:科技全球化、金融交易全球化、企业重组的全球化。
跨国投资占全球全社会资本总额形成的比重,从80年代开始急剧上升。2002年从全球来看,外资占各国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已经接近10%,发展中国家更高一些。跨国投资的比重在过去20年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这是全球化新区域当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最突出的是技术转移变化。
我们认为日本是各国技术转移当中最保守的,但是在10年时间最新技术海外转移的比例从90年代的20%到2001年迅速达到63%。90年代初期500强跨国企业在海外有全球性的而不是针对当地市场的研发机构,分别比重只有10%、20%到30%,2001年三家都上升到80%。
90年代出现技术全球化,技术能力的大规模跨国转移和跨国界技术系统的形成。以往,按照技术生命周期的理论,最先进的技术在本地使用,然后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售产品和转移技术,最后一站才是发展中国家接受它的技术。发展中国家靠引进技术发展,尽管引进的技术可能是当地比较先进的技术,但是从全球来看引进的一定是落后的技术。科技全球化以后,可能真正大规模的趋势是在1995年以后出现,出现先进技术转移的速度在大大加快。日本这样的公司已经把两年之内的先进技术在向海外转移,欧洲和美国的公司同步技术转移的比重超过50%。这不是一个短期现象,是全球产业和技术的整个分工格局在发生着很深刻而且很迅速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能力的发展,现在研发和制造分开进行在成本上变得完全可行。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它已经不可能遵循原先产品周期的理论,先有几年拿到手上,自己用几年给发达国家企业用,最后拿到发展中国家技术已经相对变得落后。但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我花那么多的钱开发的技术一年之内不能把市场占完,这项技术要被市场淘汰掉。技术那么复杂,完全自己来做自己研发的话,可能还没有形成一个有竞争力产品的时候,所有的技术就开始发生变化,这样使得跨国公司行为发生非常重要的变化。新技术在发明的同时,力争在全球同步制造产品和技术。IT产品为代表,最近几年出现了技术全球同步发行的局面。
我们针对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127家企业连续四年的调研显示,2001年41%的企业在中国使用三年以内最先进的技术,真正在中国使用本土淘汰的产品和技术的只是14%。我们看了四个城市新设立的近百家外商投资大企业,没有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使用本土淘汰的产品和技术,而且大部分都是最先进的技术。原来由一家两家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市场的格局变了以后,为了在这个市场上生存,经济学最简单的道理,技术进步加速、产品价格下降。这个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含义?在科技全球化出现之后科技成本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带给企业的含义是什么?先进技术外部获得的可能性在增加。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成为中国的本土企业,成为中国产业当中的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一个单独的企业来讲,我还是希望知识产权我自己持有,那样在使用上非常便利。即使这样,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渠道形成。尤其科技全球化以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能力可以分离,有多种渠道可以获得自己的知识产权,杜邦、惠普都有自己大量没有使用的技术愿意转让。大公司愿意转让,我们还有第三方研发趋势的出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研发设计能力作为产品出售。硅谷企业从1997年以后九成企业不准备把技术产业化,而是专门做设计和研发。
全球企业市场的形成,企业重组的全球化,国际市场上大量并购行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就是并购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但是财务状况不好的企业,像韩国走了一条非常通用的道路,中国一些大企业也正在这样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多种渠道形成,获得外部技术的可能性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见得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就一定处在竞争优势,这是比较有争议的。
研发和制造的分工并不必然表示你的能力。美国IT产业当中研发投入比重最高的十个企业从1997年之后算起,有七个企业已经连续三年亏损,有四家企业已经退出,持续的研发投入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带来盈利。这种变化很快,而且很深刻。随着生产分工体系进入全球之后,大公司内在赚钱的循环被打断。中国低成本制造企业出现之后,分工可以低成本进行以后,大公司做了研发之后不可能在本土变成有竞争力的制造业。研发把钱变成知识,最后搭在产品之上,知识才能变成钱,后半截被劈开。现在对大企业来讲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在制造领域中间跟中国企业无法相比,只能往高处走,投资大、风险大。当然我们不能说做研发不赚钱,做制造赚钱,这方面需要更大量的数据支持,但是至少原来讲的研发一定赚钱、制造一定亏损,这个必然性也被打破。
中国在全球化状况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我们现在的优势是什么?从国际经济学角度讲,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处在主动有利的位置,发展中国家处在被动的地位。在国际竞争当中很重要的是要素性质,中国在全球化当中处于有利地位,我们短缺的要素是全球化当中流动性非常好的要素,缺了没关系可以进来,但是我们的优势要素是很难流动的要素。我们有一个非常迅速成长的市场,我们有低成本的制造能力,我们有国内很好的配套能力,也是发展中国家相对很好的科技能力。我们缺的要素进得来,我们独有的要素流不出去。美国有它的优势,有科技能力,也有很好的市场,但是很难想象把我们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大规模进口到美国去。我们有比较强的能力能够集中全球的要素优势。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在全球化当中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是球化背景给我们提供的机遇。
(以上文章均为作者在年会上所做的演讲,本报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