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有四大热门产业,房地产、汽车、钢铁和芯片。在‘房地产热’等受到国家政策的‘规范’之后,接下来将会轮到‘芯片热’,国家肯定也会出台一些政策,来规范这个产业。这很值得关注。”中芯国际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说。
得出这一论断的一个大背景是:自2000年国家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前后,国家科技部相继批准了上海、北京、深圳、无锡、杭州、
西安、成都全国共7个城市设立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与此同时,更有其他一些城市纷纷把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作为地方的一大发展策略或“政绩工程”,高投资的芯片工厂“大干快上”的热潮来势汹汹。3年过去了,潮汐退却之后,其中的问题也相继暴露,一些芯片项目落马失败,“芯片热”中的盲目建设正在慢慢凸现。
2003,上海芯片产业“大年”
“今后将不会再是芯片产业全国一片热了,能真正热得起来的看来只有上海、长三角等少数几个地方。”曾任职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说。
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不便于”对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作一个成败上的比较,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和官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但是,近3年后的今天,当人们试图对各个城市“塑芯”的发展结果进行点评的时候,可以明显地发现各个城市之间的得失。2000年初,北京和上海几乎同时启动微电子产业基地,但是现在上海明显在京沪角逐中胜出,而上海在全国芯片产业中领先地位也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同。
在上海,2003年被称为芯片产业的“大年”,几乎所有芯片业利好的消息大都发自于此。其实,这一态势从去年就开始初露端倪:随着芯片业巨头国家半导体、英飞凌等公司设计项目与生产线的落户,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台商的增资与落户,在上海张江、松江等高科技园区不仅集中了我国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厂,而且形成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计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正在成为国内规模最大、配套最全、技术最新的半导体产业园区。
上海作为中国集成电路芯片投资最密集地区和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到2003年6月止,芯片累计投资总额达84.78亿美元,芯片设计企业100多家,11家芯片代工企业,投产、在建、待建的芯片生产线达到18条。
另据了解,上海市政府在今年年初实行打通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发展瓶颈、理顺集成电路深加工结转相关措施后,着力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有序规范产业竞争环境,并在IC设计业率先突破,使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盲目攀比下的繁荣虚火
“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建成芯片产业基地”,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直言不讳地说,“各个城市的优势和定位都不一样,盲目攀比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对产业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
18号文件出台后近3年的时间中,虽然全球半导体市场一直处于调整和下滑之中,但中国半导体市场却有“一枝独秀”的感觉。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芯片业的高额度投资,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把上马芯片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一些领导甚至把芯片业的建设作为“政绩工程”来抓,一股相互攀比、“大干快上”的风气在全国蔓延。此前,业内盛传的“S+1”和“B+1”就可以算是一种典型,即北京市政府为发展北京芯片产业出台的“S+1”政策:S代表上海,“S+1”即上海给企业多少贷款补贴利息,北京就再多贴1个百分点。深圳随后出台了“B+1”政策,“B”自然代表北京。
然而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这种不顾当地条件的攀比并没有给芯片产业带来多少实质性繁荣,一些地方虽然划出了地盘但芯片项目投资并没有真正到位,一些资金注入的项目也相继转停。其中首钢日电从巨额投资、轰轰烈烈上马到最后宣告8英寸生产线项目停产转型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了政绩的需要,不顾产业的发展规律,拉来了工厂、资金,但这不一定就意味着成功,有时甚至会成为包袱。”薛自说。
此前业内曾有一个不甚科学的说法是:“北京缺水,深圳缺人,而上海什么都不缺。”但薛自分析认为,上海在集成电路制造方面的相对领先,这主要是自然条件、市场、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等综合因素选择的结果。虽然上海后来也出了54号文件(《关于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但上海其实在政策上并没有多少优势。
芯片热凸现规划缺陷
18号文件使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动力和契机,同时也使芯片产业面临“过热”的危险。此前曾有消息称,目前中国芯片产业的投资已经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
据安邦资讯批露,针对人们担心半导体产业投资过热、兴建过多晶圆生产线的情况,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郑敏政日前表示,按信产部原先的预测,2001年~2005年,应该有3至5家6英寸、5至6家8英寸的晶圆厂兴建及投入营运,投资总额介乎600亿至800亿元人民币之间,因此不必担心,按目前情况来看,并未超出原先的估计。另外,有部分地方政府
也想引进外资兴建晶圆生产线,但因这项投资动辄数亿美元,因此有一定的实施难度。
目前国家已经规划出3个发展半导体产业的主要区域,包括上海、浙江、江苏一带,北京、天津一带以及广东、福建一带。不过根据安邦资讯掌握的情况,目前国内已经投产或刚建成的具国际主流技术和生产能力8英寸晶圆生产线已经有6条,因此,如果再有新的生产线上马,恐怕要超过信产部的预计。
埃森哲中国副总裁BenT.Litle在分析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挑战时认为,能力过剩是首要的问题。因为,从2000年开始随着全球芯片市场的整体下滑,代工能力过剩超过40%,而今年全球新建的7个工厂中就有6个在中国。
“前些天国务院的相关领导来我们公司,我们把相关的情况做了汇报,也谈了我们的一些想法,现在估计他们正在研究吧。”中芯国际的这位负责人向记者说。
从产业发展规律和国外经验来看,当一个产业在刚开始的时候,政府一般会先鼓励促进它大力发展,等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经验,再逐步进行具体的规范和整合,“由乱而治”,使得产业发展更健康、更有可持续性。薛自认为,对于芯片业来说,出台新的产业政策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和应该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听说具体的消息。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芯片热”投资过大的问题还是其次,不顾当地条件而盲目“大跃进”式的上马,芯片产业缺少宏观、微观的规划、调控与规范才是最严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