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利益共享地位平等的新型“工农联盟”本报讯农历八月,正是收获季节,但在福建省沙县凤岗镇金古村村民眼里,什么成果也比不上村外千亩土地上即将结出的“成果”诱人——由三钢劳服公司投资的这个县有史以来最大的重点项目“三钢劳服金属深加工区”已于不久前动工兴建,首期工程投产后,当年产值和税利便可达15亿元和8000万元,同时还可安排就业300人。
“这是近年来沙县人转变观念,齐心构建新型‘工农联盟’并取得成功的事例之一。”沙县县委书记池秋娜告诉记者,另一个成功事例是2002年从浙江临安引进的清水笋深加工项目——三和食品有限公司,投产半年多来,已创产值1.09亿元,产品出口日本573个货柜,销售收入5268万元,实现利税630万元。这家公司全年将消耗毛笋11万吨,带动笋农增收1074万元,不仅可调动沙县10万笋农的积极性,盘活全县大大小小的毛笋粗加工基地,还可盘活永安、三明、南平等周边县市的150多家毛笋粗加工厂,使“产业链”向四面八方辐射延伸。
据介绍,位于闽西北的沙县,原是个不折不扣的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虽然得天独厚,拥有一定的土地资源和林业资源,发展农林业有一定优势,但单纯依靠发展农林业,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却远远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奔小康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山区农业县如何跳出山区框子,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近年来,沙县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探索,提出了“跳出山区看山区,跳出农业看农业,构建新型‘工农联盟’”的思路,即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发展“大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居民化,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转型提升。
为尽快建立起这种全新的“工农联盟”,沙县县委、县政府还进一步提出了“做大城区、做强工业、做活市场”的具体目标:
一是做大城区,以城带乡。即坚持“一城两线”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做大城区,不断提高县域中心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牵动力。以青州、夏茂为重点,加快京福高速公路和205国道沿线城镇及若干中心镇的建设步伐,加快形成区域内快捷便利的交通网和“一小时经济圈”,扩大城区经济辐射范围,引导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引导个私企业和乡镇向工业小区集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地向小城镇聚集,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是做强工业,以工促农。即坚持工业化核心发展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树立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工业抓农业的思想,通过做强工业,发展食品加工、林产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按照“抓龙头、建基地”的思路,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建好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不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做活市场,以市富农。即把做活市场、搞活流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建设了金沙市场和竹凉席、板鸭、蔬菜等一批专业市场,通过引导农民成立信德果业、生猪协会等一批中介组织,组建竹凉席等的营销队伍,在大中城市建立沙县地产品营销网点,并发挥县农产品信息网站的作用,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997年,该县在全市率先进行了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仅用3年时间,国有资本便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给私营经济腾出了广阔的创业空间。与此相配套,沙县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坚决取消了不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推行扶优扶强政策,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收购亏损企业,加速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壮大企业规模和群体,促进一批成长型私营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及时转换角色,把职能迅速转向提供软硬件的优质服务上。县里先后投巨资开发、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最终形成了开发面积2200多亩、以城区为中心、以京福高速公路和205国道为主干的“三园六小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带,其中,仅金沙园区就达18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沙县又推出了招商引资、鼓励业主增资扩产等措施,激活金融资本、调动民间资本和吸引外来资本“三管齐下”,拉动投资增长和增强发展后劲。从1998年至今,仅全县商业银行就为71家私营企业提供了授信额度多达9.7亿元。
工业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沙县企业滚雪球般地发展。目前全县已拥有私营工业企业518家,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家,并出现了近10个如“三和食品”这样具有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资源型“龙头”加工企业,包括:拥有230个加工厂,年产竹凉席260万床,产值达3.5亿元,在全国市场份额达26.3%,辐射劳动力2.6万人,形成43万亩竹笋两用基地的青竹集团;产值2亿元的调味品加工业;产值近1亿元的板鸭加工业等等。据统计,2002年,这些主导产业产值已占该县农业总产值的64%,农民从中获得的收入已占到51%。全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40.1:35.1:24.8调整为25:45:30,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已由29%提高到46%,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变成了“居民”。
构建新型“工农联盟”,以工带农,实现农业非农化,走“大工业”发展路子,还使沙县县域经济总量得到快速提升,2002年,该县不仅再次成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而且一下子跃居至第5位。
据悉,今后,沙县还将通过如下三个“抓手”,做强工业经济,巩固已经形成的这一新时期的“工农联盟”:
一是突出抓好园区,提升县域经济总量。将重点抓好金沙园、民营科技工业园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鼓励兴办“飞地工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努力扩大以城区为中心、以京福高速公路和205国道为主干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带。力争到2005年,实现园区工业产值占县属工业总产值比重由目前的30%提升到70%以上。
二是突出抓好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将着眼于沙县未来的长远发展,结合本县经济结构调整重点,依托有资质等级的机构,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每个时期都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出炉。目前主要重点抓好12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和3个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在此基础上,强化项目招商,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和代理招商队伍,以诚待商,安商富商,以商招商。
三是突出抓好民营,增添县域经济活力。将进一步坚持“放胆、放手、放开”原则,认真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继续推行扶优扶强政策,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加速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壮大优势企业规模和群体,促进民营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
此外,还将发挥该县独特的优势,做亮特色经济,重点扶持好食品加工、沙县小吃、竹业等特色产业。对这一点,池秋娜书记强调说:
“食品加工业是沙县最具辐射力和带动作用、具有扎实产业基础的产业,目前已有调味品加工、笋制品和果蔬加工、糖果系列加工、板鸭加工等四大食品加工业,今后将进一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拓展延伸产业链,变农产品资源优势为工业经济发展优势,力争把沙县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食品工业城。沙县小吃业则是沙县最具影响力和实现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今后将以争创全国知名快餐品牌为目标,强化行业管理和服务,抓好小吃示范店、特色店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业主走连锁经营、规模经营的发展路子,逐步实现小吃餐馆化、品种多样化、管理规范化,提升沙县小吃的品位和档次,努力把沙县建成享誉全国的“小吃美食城”。
据悉,今年沙县已新确定重点工业项目20个,累计投资1.37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495万元,已有12个投资上千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在建并相继投产,包括“三钢劳服金属深加工区”在内的3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也已尘埃落定。作者:林小平 王凡凡 茅露姬作者单位:经济参考报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3-9-22星 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