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升温似乎比投资者想像的要来得快得多。
9月初,证监会公布了《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券商发债的游戏规则;不久前,在关于“人民币升值减压十招”的谈话中,周小川又透露,为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央行正在研究允许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引起境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三闸”开启债市升温企业融资再添通道
上海兴创投资债券分析师许巳阳认为,允许券商和国际金融机构国内发债,种种迹象又表明企业债券即将推出,可谓债市“三闸门”都已开启。
关于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太小的批评早就不绝于耳。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公司债券发行额远大于股票发行额,一般约为股票融资的10倍,而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却大大落后于证券市场。2002年,虽然证券市场低迷不振,但其融资仍达到962亿元,同期,企业债券发行仅325亿元。证券市场融资高于企业债券近3倍。
证券市场的低迷,使其融资功能不断降低,如果没有新的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投资品种出现,势必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而掣肘经济大局。天一证券债券分析师丁成认为,“三闸”开启,表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将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缩短与股票市场的差距,并给投资者提供相对更多的投资选择。
而对券商和国际金融机构,发债已变得触手可及。据悉,目前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正在酝酿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计划。但记者没能从有关方面获取详细的时间表。
债市升温外资优势凸显外资发债并非完全放开
“这只是允许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发人民币债券,并不等于完全对外开放,是一种有条件的、只针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市场开放。”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特别对记者强调“国际金融机构”,“要知道,国际金融机构毕竟数量不多。”
赵分析说,真正的债券市场放开包括两方面:一是允许国外机构在国内发人民币面值债券,二是允许国外机构在国内发任何币种面值的债券。而此次“周氏十招”中的债市开放,只是国内债券市场开放迈出的第一步而已。
但这第一步足以让国内跃跃欲试的发债者感到巨大的压力。
赵锡军分析,国内发债企业普遍存在各种制度缺陷,其中信用问题尤其突出,而国际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高,信用评级得到国际认可,投资者“货比三家”,仅此一点儿,国内企业在债市上就逊色不少。如果发债的相关规则一样,国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这一看法得到了其他一些业内人士的认同。天一证券的丁成认为,券商发债、民企发债、外资金融机构发债政策陆续出台,市场投资者将会有更多的投资品种可以选择。但这三类机构发行的债券风险收益特性显然不同,一般来说,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金融机构经过央行严格审批,这类机构的信用等级高,发行的债券风险较低,因此可以较低成本发行债券,债券的票面利率也会较低。相比之下,券商和民企的信用等级可能就比不上外资金融机构,故其发行的债券票面利率可能会较高。
“国际金融机构发行债券,投资主体很可能都是证券公司、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并且以私募形式出现。这些机构的良好信誉及其回报预期,是吸引机构投资者的重要原因。在初期,个体投资者参与的可能性要小一些,毕竟资金实力有限。”但赵锡军坚信,债券市场将会因此步入一个新的上升通道。或许,“三闸”启动的债券市场,今年冬天很可能面临的是一个暖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