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综述本报记者 庄琪
“环渤海地区的信息产业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础,但各省市‘自给自足’的观念强烈,使各自的优势没有形成互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杨学明直言不讳。杨是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在信息产业部去年下半年委托北京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产业部产品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微电子产业高级顾问组等单位和
部门的几十位专家对全国的微电子产业进行调查时参与了对环渤海地区的调查。在和记者谈及此次调查时,杨学明感触最深的就是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信息产业发展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提高快,体量小;需求大,制造少
近年来我国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据杨学明介绍,三年来国内对微电子产业的投资是过去30年投资总额的3倍多,设计企业数量也翻了两番,他预计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将进入一个高峰发展期,年增长率可望超过30%,同时需求额将年增长20%-25%。资金投入大、市场需求大、研发力量强,再加上国家对信息产业的重视,使国内的微电子产业发展前景良好,杨学明就预计中国的集成电路的销售额将从2002年占世界市场的2.68%提高到2010年的8%。
杨表示,虽然我国的集成电路销售额2002年占世界市场不到3%,市场应用却占世界的18%,进口达200多亿美元。他估计到2020年我国才能达到需求和供给的平衡,20年间贸易逆差估计将达到3800亿美元!
“提高快,体量小;需求大,制造少”,杨学明如此总结了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同时他表示,我国的微电子产业设计企业多,但高级系统设计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设备和材料等微电子基础产业较弱;进入市场手段、经营理念也需要加强。
三大区域各具优势
在信息产业部委托的那次调查中,也摸清了中国半导体行业企业的“家底”。杨学明告诉记者,根据调查,国内共有半导体设计、制造、封装、分例器件企业651家,大多集中在北京(121家)、上海(119家)、江苏(128家)、浙江(74家)、广东(66家)、陕西(36家)等地,也就是说我国的微电子产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从市场份额看,2001年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的销售额占全国的54%,环渤海地区占29.8%,珠三角地区占8.6%。
杨学明介绍,上述三大区域的微电子产业各具优势,长三角地区主要是制造业优势,珠三角地区则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和进出口贸易,整机制造业和半导体配套产业也不错,至于环渤海地区,其半导体基础研发人员在全国首屈一指,“从人才资源、智力资源来看,环渤海地区是最强的。”
环渤海地区需要携手
在调查中发现,环渤海地区的微电子产业并没有像长三角地区那样加强合作,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其实环渤海地区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础”,杨介绍,北京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祥地,重点科技开发能力强,综合优势较强;天津的微电子制造业很强;山东具有整机应用和进出口优势;河北的基础材料和辽宁的分例器件也都有一定竞争力,整个环渤海地区发展微电子产业可以优势互补,但如今实际情况却是各成系统,合作意识不强。
杨学明表示,环渤海地区的微电子企业之间有一些自发的合作行为,但很松散,没有什么具体措施,“民间的积极性很高,但政府作为不大”。他认为主要原因是各地的思想具有一定局限性,把眼光集中在本地区发展上,对高新技术所带来的全球一体化认识不够,而且风险意识不足。同时他表示,在调查中各地政府也反映合作有一定难处,如天津希望北京牵头,但北京有许多顾虑;河北的定位很难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辽宁的传统产业正在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人才短缺等。
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了很长时间,但一直很难实现,对此杨学明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如果环渤海区域不能共同发展,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是很危险的。”
北京半导体行业协会的一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环渤海地区合作有优势,但迟迟不能推进,不过,“各省市单打独斗越来越难了,必须研究如何整合资源。”据悉,在北京市经委10月中旬主办的“‘2003’北京国际微电子论坛”上,将有一个“环渤海区域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论坛”,由环渤海区域省市政府和国内外企业代表研讨区域微电子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