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观察本报记者 李银雁
生态是目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字眼,在广西恭城,重要不是唱功而是做功。十分难得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恭城县经过八任书记、九任县长,但是无论哪一届党委、政府都一脉相承抓生态建设。
生态致富
记者日前在广西恭城县红岩村采访时,当地果农建的30余栋别墅十分引人瞩目。作为偏居北部一隅的恭城县果农为何这样富裕?上至县委书记、县长,下至普通农民,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两个字“生态”。
据了解,恭城的生态能源建设从1983年起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试点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恭城农村燃料以柴草为主,森林遭受过量砍伐,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溪河断流,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1983年开始推广使用沼气。从1986年到1987年,全县兴起第一次大办沼气的热潮。
第二阶段,是推广普及阶段。这一阶段是政府因势引导,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全县掀起了大养猪、大办沼气、大种果树的热潮,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上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格局。
第三个阶段是巩固提高阶段,主要是完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模式,以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丰富内涵、扩大外延,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县已完成高标准富裕生态家园11个。到目前,全县沼气池5.35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85.3%,入户率全国第一,全县水果面积33万亩,水果总产量已达30万吨,人均水果收入2092元,人均水果面积、产量和收入在广西排在第一位。2002年全县生猪出栏28.76万头,实现农民人均出栏肉猪1.18头。据了解,目前恭城40%果农建好了砖混楼房,彩电、冰箱、摩托车一同进入了农舍,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恭城县大力推广生态能源建设,不仅农民富裕了,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记者在恭城县看到,处处青山绿水,一派秀丽的江南风光。
延长生态链条
生态成了恭城县第一大品牌。一个典型的例子,凡是打上恭城牌子的水果,比寻常的水果要好卖得多,价格也要贵一些。但是,恭城县委县政府并不满足这一些,他们提出要不断地延长生态链条,实现从生态农业向生态经济的飞跃。
目前,我国果业产业化程度低,水果加工能力仅为1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加工比例通常达到60-70%。加工业比例低制约了我国水果产业的发展。恭城县委县政府意识到这一点,去年他们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打恭城生态水果的品牌,引进汇源集团大企业的进驻。
2003年初,恭城县与北京汇源集团签订协议,采取合资形式,建设水果加工企业,总投资将达3个多亿,年加工水果达到40-8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广西最大的水果加工企业。
该企业年实现税收2500万元,相当于再造了1个恭城规模工业。果汁生产项目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惠及广西桂林市、贺州市和湖南永州市周边地区60多万农民,直接解决和带动相关行业创造了5万个就业机会。近期该县签约了11个招商引资项目,总金额3.6亿元,其中5个项目都是果汁项目裂变的结果。
解决加工“瓶颈”问题,使恭城的生态农业由过去的三位一体变为了四位一体,丰富了生态农业的内涵,拓展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今年4月初,恭城县委县政府又做出决定,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发展恭城生态文化旅游,使之与阳朔山水风光旅游、荔浦休闲度假旅游互为依托,联为一体,打造以桂林市为中心的南面旅游“金三角”。
从领先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
尽管恭城县的生态模式成为了全国远近闻名的三大生态模式之一,但是县委书记蒋洪却认为,保持这一品牌,做好生态这篇大文章,贵在创新。
他说,过去我们生态能源建设是领先优势,别人没有动,我们先行一步,形成了我们的品牌,现在大家都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都大力发展沼气,步子迈得大,不少有后来者居上趋势,我们优势在逐渐减弱,因此必须把过去领先优势要及时向创新优势转变。
据了解,恭城三位一体的农业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由于生猪价格一跌再跌,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受挫,生猪养殖由1993-1996年40万头下降到目前28万多头。养殖业滑坡,没有原料,直接影响了沼气池和种植业的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恭城县委县政府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场、专业化养殖村,使养殖业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势,保证沼气有足够的原料,发放足够的能源。
鉴于各种因素,过去恭城“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亟待着创新,实现向“规模化养殖-高效化种植-自动化沼气-农副产品现代化加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转变,全面提升生态农业的档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