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多年的实践表明,要实现城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城镇交通、能源、供排水、信息、环境保护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进而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找准缺口 抓住机遇
具体表现在,第一,城市基础设施欠账需要弥补。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虽然大大加快,但是经济建设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一些领域如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发展滞后的状况仍未消除,多数领域基础设施能力仍然薄弱,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城市基础设施。
第二,城镇生态环境需要保护。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要坚决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建设后整治的弯路,在指导思想上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形成人和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
第三,城市迅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压力上升。过去的15年间,我国城市的交通流量年增长22%,对市政道路公共交通的需求不断上升;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通过公共交通,还是通过私人交通解决,依靠何种技术路线解决的问题已经提上了大中城市的议事日程。
第四,技术进步对基础设施建设开拓了新的空间。城镇化的推进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丰富强化城镇基础设施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提供了解决信息问题的新途径;污水垃圾处理手段的创新,清洁能源及其应用技术的开发为城市环境的改善提出了新的可能。
加快改革 努力创新
当前特别值得关注技术进展应用到城市交通领域。针对大中城市普遍面临的市内交通难题,一批现代化、高等级、低费用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已经出现,成为国外一批大中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首选方案手段。各种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城市基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要把这些技术转化为现实,需要相应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此需要形成有利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促进城镇化的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
其一,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财政性投入力度,提高市政财力用于市政建设的比重。城市产品中包括大量的公共物品,把一定比例的市政财力用于为纳税人提供公共物品,是必要的。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情况下,单靠市政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产品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应通过特殊的制度设计,使得一部分公共产品通过社会化方式,通过民间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这是可行而必要的。
其二,要按照价值规律理顺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服务价格,降低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成本和服务费用。
其三,改革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体制。鼓励企业、个人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管理城镇基础设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效率。加大城市建设直接融资的比重,推出一批重点项目,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更多地筹集社会资金。也可采取特许权经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者: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