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芃
7月底和9月初,记者两度踏访坐落于绍兴县的中国轻纺城。因为此前曾听到过“长三角地区的专业市场只能再撑10年”的说法,促使记者格外留意自己的所见所闻。
持上述论调者一是担心,专业市场内的经营户在做大做强后,就会“抛弃”市场。“
华夏第一市”义乌小商品市场和绍兴轻纺城,多年来始终稳居全国专业市场销售额的第一、第二宝座。但是轻纺城内,经营“散户”不下1万家,但仅仅20家“大户”就瓜分掉了20%以上的交易额,义乌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实力不可等闲视之的“强者”。如果他们做大以后终有一天“单飞”,专业市场的凝聚力无疑会大大削弱。
前一阵的非典危机又使人们觉得专业市场多了一重隐患。长三角专业市场主要靠人丁兴旺;一旦少了人流,缺了人气,市场交易顷刻一落千丈。过去,每天10万人次“爆棚”义乌,涌进涌出的人群已成了保障巨额市场交易的源头力量。受非典影响,义乌小商品城一度差点唱“空城计”。同样情况还出现在绍兴轻纺城,昔日熙熙攘攘的轻纺交易,一度变得“万铺人空”。“现金、现货、现场”的“三现”交易方式,确实使交易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而且确实可以促使各专业市场警醒。但如果就此断言,第6城市群地区的这些专业市场不久将告寿终,却令人不敢苟同。在轻纺城的实地采访,也使记者对其前景充满乐观。
首先,轻纺城周边印染企业成千上万,规模都是小、散、弱;另一方面,苏浙一带的民营服装企业众多,规模不大,机制灵活,数量有限的小订单也照单全收,只求“广种薄收”。如果这些“小舢舨”企业家家户户都设销售、采购部,成本肯定划不来。于是,专业市场这个共同平台一旦现身,“小舢舨”们自然视若救星,趋之若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行业总会有不同规模和能级的企业存在,轻纺城也必将应那些中小企业之需而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中国轻纺城对绍兴县的地方经济有着巨大的作用。如据绍兴县工商局中国轻纺城分局副局长陈继东所分析,专业市场按其形态可分三类:流通型、产业型和城市辐射型。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产业型专业市场,它反馈着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最新的需求信息,促进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其中一些主体还加入了纺织产业大军,这一切都极大地推动了绍兴县纺织产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轻纺城就是绍兴县纺织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去怀疑这样的专业市场还有多少存在的必要,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是,应该怎样让曾经风光一时并且还在商潮中屹立的专业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陈继东认为,绍兴的中国轻纺城就存在着一些隐患,如产品的设计开发理念跟不上国际潮流,市场的交易准则与国际接轨还有很大的距离。更为直观地看,轻纺城一年的成交额200多亿美元,出口还是只占了少数,而且外销的产品基本上是销往中东等相对落后地区,迄今尚无任何一个世界著名品牌选用过绍兴县出产的面料。“纺博会”现在是年年开,但是它什么时候能像米兰、巴黎的新品发布会那样引领下一季的业界潮流,让全世界的目光向此集聚?
陈继东认为,绍兴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因素的制约。一是在体制和机制上,我们缺乏能够让各方经常交流的平台,常设的研究机构也是少而又少,这不利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在纺织原料上,由于技术的限制,我们生产的面料来源有限,工艺也比不上国外的先进水平。据悉,日本已经研制出用牛奶造出人造丝,令我们的企业望尘莫及。还有,尽管近年来冒出了一批龙头企业,但是抱着“小富即安”的传统民营企业思维、不思进取的企业也还大量存在,缺乏必要的危机感,必然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前景。
在这些关乎整个绍兴县轻纺产业发展前途的大问题上,轻纺城也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记者看到,轻纺城已经意识到了这份担子的重量,开始谋求自身角色的转变和功能的提升。如果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下去,试看将来绍兴轻纺产业之灿烂前途中,必将有中国轻纺城这一历史悠久的专业市场所散发出的青春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