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首届企业竞争力年会 > 正文
 
实录九:江小涓谈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19日 12:21 新浪财经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经营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企业竞争力年会’于2003年9月19日至9月21日在北京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此次会议将有约60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领袖等重量级嘉宾发表专题演讲。

  新浪财经现场图文直播本次年会。

  江小涓(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

  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这么快的情况下,企业竞争力怎么理解体现?今天重点讲一下科技全球化的进展上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都在讲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十年。以国际贸易为载体的全球市场全球化,这是几百年来存在的趋势。90年代全球化三个特点:科技全球化、金融交易全球化、企业重组的全球化。

  80年代开始所谓商品全球化的进展,我们用国际贸易占产出的比重来做一个计算,大体上可以看出来,发达国家的比重在20年当中是非常平稳的趋势,从80年到2002年出口占发达国家GDP的比重没有非常显著的变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是从全球总量来看,国际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变化并不是很大,解释不出来全球化进程加快。

  跨国投资占全球全社会资本总额形成的比重,从80年代开始在全球任何一个分类来讲都不到3%,急剧上升。2002年从全球来看,外资占各国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已经接近10%,从发展中国家来讲更高一些。跨国投资的比重在过去20年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这是全球化新区域当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最突出的是技术转移变化。

  我们认为日本是各国技术转移当中最保守,但是在10年时间最新技术海外转移的比例从90年代的20%到2001年迅速达到63%。90年代初期五百强跨国企业在海外有全球性的而不是针对当地市场的研发机构,分别比重只有10%、20%到30%,2001年三家都上到80%。

  为什么90年代会出现技术全球化,技术能力的大规模跨国转移和跨国界技术系统的形成。90年代前后跨国公司的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变化,落后国家可以稍微低姿态一点儿,别人的研发很便宜,你引进技术之后促进自己的发展。这种判断会受到一些批评,你靠引进技术不会给你最先进的技术,一定按照技术生命周期的理论,最先进的技术在本地使用,然后向其它发达国家出售产品和转移技术,最后一站才是发展中国家接受它的技术。发展中国家靠引进技术发展,尽管引进的技术可能是当地比较先进的技术,但是从全球来看引进的一定是落后的技术。由于技术广为传播,产品价格会降落,是市场有限的技术,是环境污染的技术。我们不能老是靠引进技术,我们永远落后。科技全球化以后,可能真正大规模的趋势是在95年以后出现,出现先进技术转移的速度在大大加快。日本这样的公司已经把两年之内的先进技术在向海外转移,欧洲和美国的公司同步技术转移的比重超过50%。这不是一个短期现象,是全球产业和技术的整个分工格局在发生着很深刻而且很迅速的变化。

  随着技术进步加快,研发费用在急剧上升。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末期在七大制造业中间,所谓全新概念、全新研发的产品翻了两番。一个新车从六千万美元翻到三亿,研发费用非常高。研发费用增加的情况下,折旧非常快,技术贬值的时间特别快。研发费用高而且技术折旧变得非常快。

  技术的复杂性在增加,很多产品在每一个制造增值的结点上都需要巨额的研发费用。这样使很多大跨国公司在一个产品最主要的部件上全部自己研发变得不可以承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能力的发展,现在研发和制造分开进行在成本上变得完全可行。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它已经不可能遵循原先产品周期的理论,先有几年拿到手上自己用下来几年给发达国家企业用,最后拿到发展中国家变得落后。我花那么多的钱一年之内不能把市场占完,这项技术要被市场淘汰掉。技术那么复杂,完全自己来做自己研发的话,可能没有形成一个有竞争力产品的时候,所有的技术开始发生变化,这样使得跨国公司行为发生非常重要的变化。新技术在发明的同时力争在全球同步制造产品和技术。IT产品中间,最近几年出现技术全球同步发行的局面。

  跨国公司五百强在中国投资的127家企业连续四年的调研,我们全部是面访调研。在中国使用的技术和母公司相比是什么技术水平,这个调研比较难,到所有的企业都告诉你说我是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回来之后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内技术专家做一个评价,根本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对于我们做经济的人来说做判断比较困难,后来我们用国际通用的办法,纯粹的时间概念。你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使用的这项技术在母国用了多长时间?我们大体上的判断是三年以内产品和技术是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三年以上继续再用的技术,不管多少年,只要本土母公司还在使用这项技术,还在制造这个产品,三年以上继续再用就说是比较先进的技术。一般的技术母国母公司不再使用这项技术,这样做起来对企业回答也比较方便,判定比较简单。2001年41%的企业在中国使用三年以内最先进的技术,真正在中国使用本土淘汰的产品和技术的只是14%。

  我们看了四个城市新设立的近百家外商投资大企业,没有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使用本土淘汰的产品和技术,而且大部分都是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原来由一家两家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市场的格局变了以后,为了在这个市场上生存,经济学最简单的道理,技术进步加速、产品价格下降。这个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含义?在科技全球化出现是之后科技成本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带给企业的含义是什么?先进技术外部获得的可能性在增加。我们如果觉得引进技术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成为中国的本土企业,成为中国产业当中的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一个单独的企业来讲,我还是希望知识产权我自己持有,在使用上非常便利。即使这样,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渠道形成。科技全球化以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能力可以分离,有多种渠道可以买得自己的知识产权,杜邦、惠普都有自己大量没有使用的技术愿意转让。大公司愿意转让,我们还有第三方研发趋势的出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研发设计能力作为产品出售。硅谷企业从97年以后九成企业不准备把技术产业化,而是专门做设计和研发。

  全球企业市场的形成,企业重组的全球化,国际市场上大量并购行为对于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理想,就是并购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但是财务状况不好的企业。特别像韩国走了一条非常通用的道路,中国一些大企业也正在这样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多种渠道形成,获得外部技术的可能性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见得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就一定处在竞争优势,这是比较有争议的。

  研发和制造的分工并不必然表示你的能力。美国IT产业当中研发投入比重最高的十个企业从97年之后算起,有七个企业已经连续三年亏损,有四家企业已经退出,持续的研发投入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带来盈利。第一位是北方电信,北方电信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24.3%。ESM企业专用电子服务制造企业排在前三位的是蓄电、北创立、复视康,专门做贴牌产品,这三家企业是最有竞争力的IT企业。蓄电公司在全国有三家公司,在美国股市十年的表现排在第17位,不仅是业务能力的扩张,仅仅排在微软之后。这种变化很快,而且很深刻。随着生产分工体系进入全球之后,大公司内在赚钱的循环被打断,以前IBM在中期之前我自己做研发通过巨大的制造能力把研发分摊掉,产品相对垄断出现高价位最后回收。中国低成本制造企业出现之后,分工可以低成本进行以后,大公司做了研发之后不可能在本土变成有竞争力的制造业。研发把钱变成知识,最后搭在产品之上,知识才能变成钱,后半截被劈开。现在对大企业来讲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在制造领域中间跟中国企业无法相比,只能往高处走,投资大、风险大。当然我们不能说做研发不赚钱,做制造赚钱,这方面需要更大量的数据支持,但是至少原来讲的研发一定赚钱、制造一定亏损,这个必然性也被打破。

  中国在制造当中是一个有利的状况,即使在现在的分工状况下,中国在全球化状况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我们现在的优势在什么?从国际经济学这个角度来讲,发达国家在全球化当中处在主动有利的位置,发展中国家处在被动的地位。在国际竞争当中很重要的是要素性质,中国在全球化当中特殊有利地位,我们短缺的要素是全球化当中流动性非常好的要素,缺了没关系可以进来,但是我们的优势要素是很难流动的要素。我们有一个非常迅速成长的市场,我们有低成本的制造能力,我们有国内很好的配套能力,也是发展中国家相对很好的科技能力。我们缺的要素进得来,我们独有的要素流不出去,美国有它的优势,有科技能力,也有很好的市场,但是很难想象把我们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大规模进口到美国去。确实在中国本土上我们有比较强的能力能够集成全球的要素优势。中国在全球化当中未来一二十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个人理解就是全球化背景给我们提供的机遇。

  我们做制造是否有优势,做制造不吃亏是否不需要搞研发?研发需要几个能力的形成: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产业技术能力的积累、配套体系的形成、与产业相配套的科研能力。

  现在跨国公司把研发放在本土,制造放在中国,四月份日本一个很重要的核心企业把本土最重要的研发机构搬到中国来。这是能够提供高收入的行业,两年不到,这两块全搬到中国来。随着制冷行业制造能力在日本的消失,日本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在迅速调整科研方向,最好的教授离开了这个领域,最好的学生不愿意到这里面做研究。谁也不愿意在本土即将消失掉的行业当中耗费他的金钱和能力。当制造消失之后,研发长期是靠不住的。很多制造业已经或者正在形成从制造向研发扩展,即使我们有了核心技术,我们的制造成本优势肯定是在手上的,不会永远就只有制造。

  技术引进之后外溢效应肯定要出来,比如轿车、程控交换机、手机等行业。外资占主导的现象存在于国内确实目前缺乏能力的产业,如集成电路。外资企业没有独特竞争力的领域采取挤压战略并不能成功,比如洗涤用品行业。全球洗涤用品行业三大巨头:利华、汉高、宝洁,最小的一家企业利华一年销售额342亿美元,国内同行业前五十家大企业加起来一年销售额是19亿美元。黄金时间段的广告三大巨头都在做广告。97年国内洗涤用品企业从份额不到12%到36%,2002年国公司企业的市场份额从36%落到28%,行业排名前四位的企业97年前三家是跨国企业,2002年前三家是本土企业:南风、全力集团、艾莉斯,跨国公司进来之后给国内企业带来示范效应,怎么打市场,怎么做包装。

  集成全球优势要素的能力是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化分工的情况下特别是制造和研发可以成为一种分工格局的话,完全可以集中在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或者某个加工环节。形成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非常重要,企业的全球眼界和竞争力变化的预见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谢谢大家!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图片铃声随心换
无线上网无限生活
《新概念英语》移动课堂,北外、新东方名师讲解!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生殖健康两性差异
有奖订阅尽在学堂
非常笑话
情趣无限,让你轻松享受快乐生活!
图片
铃声
·[阿 杜] 一个人住
·[和 弦] 真情人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海安经洽会招商项目
最安全稳定的企业邮箱
中医抗癌革命性突破
加盟赠国际供求数字卡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搜“票”(沪)
心的夏季旅游(豫)
婚嫁交友在京城
占便宜的机会!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