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执行官的超级明星效应只对明星本人有利,对于明星CEO所在的公司来说,可能更多意味着负担。
看看最近那些在丑闻和泡沫中倒下的、曾经煊赫一时的、正在经历痛苦重组的大公司,你会注意到一些陌生的新面孔——从摩托罗拉空降泰科清理烂摊子的爱德华·伯恩;离开雪佛龙德士古去拯救联合航空的、被描述为“极度刻苦”的格伦·蒂尔顿;福特公司新上任
的首席运营官尼克·许勒。
“卡里斯玛”(charisma)已经过时。安全第一成为CEO人选的新标准。
是时候了。最近出笼的汗牛充栋的调查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对魅力型公司领袖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最近一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哈佛商学院教授拉克什·库拉那指出,那些选择魅力型领袖执掌公司的董事会盲目地相信,一个首席执行官的个人魅力能够对公司的业绩带来神秘的影响。而众多的实证研究则显示,影响公司业绩的因素更多地来自经济大环境和产业状况。对领袖个人的迷信同时也使董事会在公司业绩糟糕的时候倾向于炒掉CEO(过去一年中离职的CEO有37%是被炒掉的)——之后,他们会更倾向于从外部找来明星CEO谋求对公司的拯救。厄湾加州大学教授玛格丽特·维尔瑟玛在最近的一篇研究文章中提出的数据显示,新上任的CEO在改善公司业绩——不管是提升利润还是股票价格方面——并不比他们的前任做得更好。
明星CEO的魅力只在一件事上起到了确定无疑的作用——那就是给明星本人带来巨额的收入。这对公司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支出,和业绩被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