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江 谢飞 北京、河南长葛报道
乔金岭选择仓促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并未能平息生前身后的纷扰,这恐怕是他所都没有想到的。
9月11日,有报道称,长葛市有关官员表示,乔金岭是因承受不了债务方面的压力而自
杀身亡。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黄河集团方面的认可,乔自杀的真正动机,至少在现在,仍然是个谜。
上吊自杀?
据长葛市人民医院的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在9月7日接近午间的时候,乔金岭由黄河实业的轿车紧急送往长葛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长葛市的领导闻讯后迅速赶到病房。据透露,乔金岭系在家上吊自杀身亡,在被送到医院之前已经停止呼吸。
另据知情人透露,乔自杀的前几天,家人亦发现其情绪有些异常。乔金岭曾与大儿子乔秋生(上市公司黄河旋风董事长)有过交谈,因乔秋生与乔金岭没有住在一起,乔秋生还特意嘱咐其母亲注意一下其父的举动,但终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虽然乔系自杀身亡目前已经确认,但其自杀动因仍然扑朔迷离。9月12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长葛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办公室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关于乔金岭死亡的报告,他们已经提交给上级部门,详细内容目前无法透露。
9月11日,长葛市某官员向有关媒体向外界透露,称乔自杀与一宗经济纠纷有关。
据称,乔在创业初期的一个合伙人在脱离黄河实业集团后,以乔和另外几人名义在郑州创立了一家公司,从辽宁沈阳等地借款1亿元(一说为两亿元)到海南从事房地产开发,但很快失败。其后郑州这家公司因巨额债务被告上了法庭,法院最终判定该公司还债。
但当时另外几个合伙人已经没有承担债务的能力,诉讼经历了10多年。
随后,辽宁高院在查找证据时,发现一张签有乔金岭名字的发票,就把希望寄托在了乔身上。此时,乔虽然已是身家过亿,但面对1个多亿元的债务,而且并非自己所欠,一时难以接受,却没有诉诸法院,而是选择了自杀。但是,公安部门在鉴定那张发票的签名时,却发现并非乔的亲笔所为。
据说,在乔金岭的追悼大会上,长葛市政府一位领导在悼词中有这样一句评价乔的话:“饿死不讨饭,屈死不告状”,又说“但正是因为‘屈死不告状’让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经济纠纷说
但上述说法并未得到黄河集团方面的认可。
黄河集团有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乔“死于债务压力”以及“黄河实业出现债务危机”等坊间传言均没有依据的。
该有关人士称,黄河集团总资产已经超过10亿元,净资产接近6亿元。1998年黄河集团控股的黄河旋风(600172)上市,首次募集资金2.47亿元,2001年初配股再次募集资金2.8亿元。目前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还不到50%,谈何债务压力和资金链问题?
他接着指出,虽然目前国内金刚石行业竞争激烈,毛利率下降很多,与上市初期比较,黄河集团的赢利能力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公司目前仍然是亚洲最大的的人造金刚石生产企业。
广泛接触本地上市公司的河南万国咨询的一位人士认为,债务危机的说法“不符合逻辑”。长葛当地的一位企业家也表示,“乔金岭身家上10亿元,怎么可能为了1个亿的债务就轻易了结自己呢?”
河南怡龙律师事物所一律师表示:无论是公司欠债还是个人债务,乔的自杀都不能免除公司或其继承人的偿债责任,因此乔因债务自杀的可能性不大。
另有隐情?
9月12日下午,记者致电上海市一中院,该院咨询厅的一位人士透露,他也知道这件事情,但好象法院判决后,并没有立即执行,如果说乔金岭因为这个案件的原因而突然自杀,确实有点牵强。
长葛市人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外地两家法院在审理乔金岭的经济纠纷案件中,乔本人确实也并不知情,因为法院一是没有向乔递交庭审通知书,二是在判决以后也是很长时间才找到乔本人。
该人士指出,乔作为知名企业家,两任全国人大代表,同时又身兼多个社会职务,无缘无故背上亿元债务,心中可能会觉得委屈,但以他目前的实力,选择以生命相抵,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关于乔的死因,目前尚有另外一种说法在当地颇为流行。该传言称,乔的死因与其当年运作黄河旋风上市时的某些作为有关。
黄河旋风于1998年10月正式发行,共发行4000万股,募集资金2.4亿元。资料显示,1998年时,河南省包括连花味精和双汇发展在内,仅有四家公司发行上市。传言称黄河旋风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在当时额度制的情况下居然能够获得支持,顺利上市,乔付出了不少代价。而今乔之所以选择死亡来保守秘密,实属情非得已,可能感受到某些压力,有难言之隐。至于“债务压力”,或许只是公开渠道的托词而已。
当记者就此传言向长葛人大的人士求证时,其未置可否。但该人士也表示,黄河旋风当年上市时,“确实有很多事情说不清,道不明”。
而黄河实业办公室的马主任则表示:“虽然乔总去世对黄河影响很大,但现在黄河的各方面工作依然平稳进行。
乔总的事情相信今后会有一个交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