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5日电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群渐成气候,日益显现出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压力之时,天津和北京这两座相距最近的超大型城市,仍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也还仅是一个被经济界不断寄予厚望的概念而已。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到天津市市长,戴相龙走马上任几个月来做出的各种努力表明,这位金融专家出身的领导人决意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财经时报报道说,在刚刚结束的“民营经济发展·天津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尖锐指出:“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已经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珠江三角洲现在已经发展到大珠江三角洲,粤港澳合作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环渤海经济圈没有像珠三角和长三角一体化那样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京津这两个双子座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应该互补、互助和互相促进。但因为某些历史和观念上的原因,这两座城市一直在进行自我循环,自我完善,甚至越发展越离心,经济上缺少有机联系。”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阎金明这样阐述京津关系。
事实上,历史上北京是一座传统的消费型城市,而天津则由于交通优势,被定位于开放型的工商业城市。而近些年,北京逐渐上马汽车、钢铁等重大工业项目。受首都因素影响,位于其侧的天津无法得到更多资源。
阎金明用“灯下黑”来形容京津经济结构趋同给天津带来的伤害。同时,京津由于两地政府追求地方财政收入,不肯放弃既有利益进行产业协同上的尝试,已经形成“同构化”竞争。在民营经济论坛上,戴相龙指出,京津隔阂的存在,既有行政体制问题,也有思想观念问题。目前,京津两地已经对促进和加强联合形成一致看法。“特别是北京市领导、天津市领导,对这个地区怎样加强交通的规划,是有共识的”。
戴相龙透露,在建设京津两条高速公路的问题上,两市之间每个星期讨论一次,本周已经是“市长级的讨论”了。目前,两市正在筹划新修北京到天津和塘沽的城际专线铁路,京津塘的轻轨互联也在议事日程之中。
虽然两地间融合的实质性进展目前仅体现在改进交通方面,但至少表明两地区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强。
几个月前,京津地区曾召开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京津政府宣布了八条战略合作措施,以“叫板”近期频频出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
这八条措施是:共同构造、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增创产业新优势;共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增创竞争新优势;共同打造一体化流通市场,增创市场新优势;共同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增创科研新优势;共同促进环境协调发展,增创生态新优势;共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创交通新优势;共同创新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增创财政新优势;共同建立各园区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增创合作新优势。
分析人士称,如果这些措施能落到实处,京津塘三角洲将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中国中央知识经济带。(王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