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超过20%的有24家,超过90%的有7家。”某银监会官员在“在华外资银行负责人会议”上的这一番话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给那些认为外资银行的经营应该优于中资银行的国内大多数储户浇了一盆凉水,同时对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敲响了警钟。(下转A03版)
外资银行的首次监管会议
银监会于8月25日在上海召开了在华外资银行负责人会议。这是自1979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监管部门首次召开的由国务院有关部委、银行监管部门和在华外资银行负责人共同出席的大型监管工作会议。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讲话中肯定了外资银行二十多年来对中国金融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接着,银监会的另一位官员又指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也出现了一些风险,表现为:1.不良贷款率较高,超过20%的有24家,超过90%的有7家;2.专项准备金存在较大的缺口;3.外资法人机构风险相对突出,表现为贷款倾斜过高,法人治理结构不明等;4.外资银行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过高。5.流动性需求压力增大;6.存在违规经营。
矛盾焦点转向对外资银行的信息透明度上
蒙特利尔银行上海代表处的马先生听到这一消息后,并没有像国内储户那样吃惊,“作为高风险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有的风险,外资银行也同样会面对。”
当记者问及他是否知道哪几家外资银行产生如此之多的不良贷款时,马先生表示,除了这些外资银行自己知道外,他们是不会透露给其他银行的。“因此,从现在的情况看,知道哪几家外资银行有不良贷款的也只有银监会了。”
但马先生对银监会不愿公开披露这几家银行的真实信息感到奇怪。马先生认为,根据国际惯例,公众有权利知道到底有哪几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超过了90%。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与社会各方面具有广泛的债权债务和契约关系,人们将钱存在银行,自然要关心银行经营状况到底如何,因此银行在媒体上公开披露年度各种信息,符合金融企业的属性。
在马先生看来,如此之高的不良贷款率,除有经营风险外,还可能存在着道德风险。因为以正常的经营管理和常规的内部风险控制来说,不良贷款率如此之高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
马先生向记者列举了国际上惯有的两种道德风险的手法:一是避税。主要是外资银行同母国的跨国企业勾结,让母国的总部还款,在中国的分行则出现坏账,逃脱税收。二是股东套现。举例来说,某股东投资1亿元成立一家银行,吸纳社会存款10亿元。然后拿9亿元贷给该股东控股的其他公司,再取走这笔钱,然后贷款公司破产。这种案例在国外有过。而且这种股东套现的问题也正是中国即将推出民营银行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风险。
如果外资银行确实因为上述原因造成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作为监管方的银监会是否应该向存款人如实披露情况?“当然,对于信息的透明问题银监会可能也有考虑。”上海市交通大学国际金融系朱启贵教授补充道,“可能是由于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正处在转轨期,出于对金融稳定的大局着想,才没有披露具体的银行名单的吧。”
90%的不良贷款原由逐渐显出水面
此后,记者又致电银监会,询问为何不披露信息的原因。银监会的一位先生在电话中表示:“这些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肯定不是银行的道德原因造成的。”
“但是,作为银行的存款人,按照国际惯例有那么高的不良贷款率,应该有权知道的。”记者问道。“其实,产生这些坏账的银行在中国没有存款人,因此我们从金融稳定的角度权衡后,觉得不便透露此事。”接电话的先生终于在回答中向记者透露了这一关键信息。
从银监会工作人员的话中可以推敲出,这7家外资银行都还没有获准在国内开办人民币储蓄业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人员向记者透露了产生这些不良贷款的一些真实原因:“产生这些不良贷款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某些外资银行初期在中国快速扩张,开设了不少分行支行,但后来业务发展规模跟不上,有些分行将优质资产转移到其他分行,自己则打算关闭;2.有些银行与别的银行合并,将不良资产剥离,造成接收不良资产的分行不良贷款率极高,超过90%甚至更高也不值得惊奇;3.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广州深圳的一些外资银行向一些国内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发放的贷款在金融危机中全军覆没,大部分贷款至今仍无法收回,造成放贷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还有一些外资银行的开办,意在接受不良贷款,这些银行大多巴望着能够破产避债。”
由于此问题比较敏感,该外资银行员工只对记者点到为止,不再具体展开。
究竟外资银行破产会给国内的存款人造成怎样的影响?某外资银行的杨先生说,由于外资银行吸纳国内居民的存款非常少,外资银行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国际资本拆借获得,对于外资银行倒闭引起的存款人损失,国内居民不必过分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