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有关部门对教育乱收费问题调研的深入,多年来令家长们苦恼不已的教育乱收费现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成为今年重点整治的对象。
据一些媒体引述教育专家的保守测算,10年来我国教育乱收费总额超过2000亿元。教育部自身的抽查结果也令人吃惊:在过去5年内,全国中小学乱收费高达15亿元,清退10亿元。另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教育收费问题在全国已连续3年成为价格投诉的头号热点,在所
有的立案价格违法案件中,教育乱收费的比例已接近30%。
教育乱收费问题的严重性还从下列报道中可见一斑:2002年,北京市近800所中学就有200多所在靠招择校生增收,年择校费超过10亿元;南京一家调查公司披露,中小学入选“十大暴利行业”。今年上半年,石家庄市纪委对全市中小学收费及使用情况进行突击检查,仅市属5所重点中学,就查出违规资金3000多万元,数额之大令人咋舌。
乱收费的项目,五花八门,有捐款、补课费、赞助费、复习费、集资费、搭车收取农业费、危房改造费等等。而在这些乱收费中,又以择校费最为严重。
在以教育为本的中国,为什么乱收费愈演愈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平均比例已达4.2%。我国1992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曾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但直到2002年,我国的这一比例才达到3.3%。
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为例,2002年全省中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分别为789.18元和523.92元,其中预算内经费为229.6元和128.32元,所占比例都不足30%。2002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收入279.44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64.51万元;全年教育经费支出308.64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为253.79万元,财政拨款中的95.95%用于人头费开支,公用经费主要靠学校自筹解决。
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央财经承担全国教育投资的9%,省级财政承担13%,合计只有22%,剩下的绝大部分投资由下级财政承担。这些年来,“在与国际接轨,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支配下,中央和省两级政府把本来就不多的教育经费投向高等教育,特别是给少数几所高校大量输血,这不仅造成各高校为争取不多的教育投入而过度竞争,制造新的不公,更重要的是,在蛋糕既定的情况下,高校取得的投入过多,义务教育这块分得的蛋糕就少。石家庄市一位小学校长说,上级除了工资,发给他们的教育经费是每学期每生10元,10年几乎没增加过,还不够交水电费。
在财经投入捉襟见肘的状况下,要解决学校自身的经费困难,只好允许学校“多渠道筹资”;但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完善、规范的筹资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故而乱收费也就不可避免。
不过,仅是教育投入不足,还不至于引起严重的乱收费问题。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是由于校际差距所造成的少数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众所周知,名校是一种稀缺教育资源。根据经济学的简单常识,一种资源越是稀缺,其市场价格也就越高。据某知名教育专家推测,2002年全国共有9.88万所中学和45.69万所小学,其中大概2%为省市级重点学校。就是这少数学校垄断了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择校也主要发生在它们中间。一方面是供给有限;另一方面,对名校的需求却又是如此旺盛:在一个竞争激烈、就业不易的社会里,哪位家长怎能不为了孩子将来能够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尽其所能让他们得到最好的教育呢?正是供给与需求的这种极不平衡,才导致择校的不可遏制,收费不断攀高。据最保守的估计,每所重点中、小学年收择校费分别为500万元和200万元,光这一项,全国一年就超过270亿元,这当中大部分是属于乱收费。
教育不是纯粹的商品,而是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公共品。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根本上是要扩大优质资源,让整个教育资源及优质资源不断增长。因此,首先必须改革国家教育投资体制,改变投入结构,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调整教育投入的方向和扩大教育投入的主体,重点在义务教育上,尤其是将更多力量用于对薄弱教育资源的改善上。还应当允许有条件的个人和组织依法办教育。
其次,走均衡发展之路。对教育均衡的关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对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关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淡化、逐步取消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公办学校统一标准,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二是名校所收捐资助学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薄弱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改造、达标;三是推进师资校际交流。学校之间硬件设施的不平衡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打破,目前可以参照公务员轮岗的做法,校长、教师在不同等级学校之间进行校际交流,缩短师资水平的校际差别;四是以公开促公平,等级学校招生方案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据悉,目前辽宁
、山东、江苏等地在这些方面正在进行一些积极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