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有望成国内首批电力直供试点
广东高耗能产业面临拓展新空间
随着三峡电厂投产发电,湖北宜昌这个举世闻名的“水电之都”正发射出越来越强大的“电力”,吸引着众多高耗能产业的进驻。
宜昌试点呈报电监会
昨日,宜昌市政府副秘书长习斌在向广东高耗电企业赴鄂考察团透露,目前宜昌市正在争取成为国内首批电力直供的试点,有关方案已报国家电监会。而宜昌借助水电资源优势设立的国内首个以高耗电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区自去年7月启动以来,已吸引高压化成箔、化工硅、电解铝、特钢等一批高耗能大项目的进驻。
台商投资的凯普松高压化成箔项目已有6条生产线投入运转,明年6月90条生产线安装完毕,形成完全生产能力,每年的电耗量将达5亿千瓦时。根据宜昌市正在试行的直供电政策,按专项合同电价优惠每度电电价为0.30元左右,这一诱人的电力成本效应无疑是吸引众多投资的因素之一。
目前,区内深圳投资的化工硅项目正在紧张筹建,投入达11亿元的13万吨/年电解铝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投资70亿元总规模50万吨(一期25万吨投资35亿元)的中铝公司电解铝项目已选定厂址。挟丰富的水电资源优势,宜昌市点军区副区长陈祖义说,高耗能工业园区目前正努力寻求上下游项目配套,形成产业链,未来5年-10年,试验区将建成中国水电资源转化的重要基地和中国最大的铝业加工基地。
据介绍,作为未来国家电力改革企业直供电的试点地区,宜昌市对某些特定的高耗电型产品企业,以一定程序实行专项合同电价优惠。如对年耗电量达1亿千瓦时以上的电极箔生产企业可执行0.30元/千瓦时左右的优惠专项合同电价。对其它类型高耗电企业可探索实行专线供电、厂厂直供等其它优惠供电政策。
广东南华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勇认为,直供电价对能耗大户来说的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水泥厂为例,每年用电量在1亿度以上,其煤电成本占了总成本的60%左右,电价成本的降低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北上借力成高耗能产业新选择
广东是用电大省,电力资源相对比较紧缺。据广东省经贸委电力处提供的数据,今年1-7月份,广东省工业总用电量达到757.74亿千瓦时,比同期江苏、上海、湖北省分别高出15.48%、161.14%、295.22%;而广东截至去年底的装机容量为3587.99万千瓦,分别比江苏、上海、湖北高出73%、215%、133.57%。从平均电价来看,广东省的大工业用电平均每度0.5529元,湖北省为0.409元,广东比湖北高出26%。广东现有装机容量已呈现与工业用电需求不相适应的态势,一些高耗能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考察团团长省经贸委党组成员、监察专员毕志坚说,广东目前高耗电行业主要集中在冶金有色金属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方面。据2002年底的统计,广东冶金有色金属行业共有1350家企业,石油化工行业1413家,建材行业7000多家。这些行业对广东的电力供应造成很大压力,同时由于用电成本相对较高,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此次组团的目的,就是让企业加深对湖北投资环境特别是水电、用地、人工等成本和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了解,进一步探寻产业转移、合资合作、并购联合、资产重组等各种方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途径,实现区域间的资源优势互补,推动粤鄂两省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从广东当前的产业结构看,广东高耗能产业也面临产业转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广晟投资公司经营部夏春华分析,珠三角地区的南海、顺德一带的铝型材加工业,占了全国1/3的份额,随着大佛山的整合,城镇化的推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用铝大省广东,每年的用铝量都在120万吨以上,而广东没有大型的电解铝厂。铝锭运费每吨就增加250元的运输成本。如果在接近原材料的地方兴建铝产品深加工及铝合金等项目,不仅可以就近取材、节约运输成本,而且能缩短工艺流程、减少重熔损耗、降低生产成本,极大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效益。
广东大明铝合金型材有限公司刘栩祥说,从广东企业的发展战略考虑,正在往上游的铝加工发展,而湖北丰富的铝加工生产能力也正在寻求向下游拓展的空间,这种产业链条的上下延伸为今后的合作创造了条件。此次考察中,正在与一些相关企业进行接洽,商谈进一步合作的方式。
本报记者 陈韩晖
通讯员 杨城 湖北宜昌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