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最近遭到“升值围攻”。究竟升还是不升?沪上一批知名经济学家近日一致呼吁:现阶段人民币不能升值。
汇率是把“双刃剑”,决定升值或贬值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利弊权衡取其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教授认为,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理解,“稳定第一”是前提,而且首要是金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稳定亚洲乃至全球经济起了积
极作用。陆德明认为,当一个国家处于发展过程中,汇率不可能反映市场均衡价格,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货币也不可能完全市场化。所以当前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变量还是“稳定”,不稳定谈何竞争力,谈何经济发展?
日本1985年在美国的压力下轻易退守,让日元兑美元升值,直接导致经济走向衰退,值得引以为鉴。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认为,中国的名义汇率应该是政策干预的目标,而不是工具,因为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很高,调整汇率的成本太高,因此根本不存在讨论人民币汇率调高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贸易谈判来解决分歧,但千万不能动名义汇率,甚至不能轻易开小口子,因为稍微一动就会起连锁反应,一发而不可收拾。政府现在应该反复而明确地告诉公众,亚洲金融危机时人民币不贬值,现在也不会升值,以消除市场上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打退投机“热钱”。据华民介绍,日本当初有两个选择,一是名义汇率升值,一是开放受保护的落后部门,如果当初选择了开放,日本经济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中国正处在就业压力大、以外需为主的发展阶段,实力不如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又怎能轻易变动汇率?
华民指出,认为人民币升值会产生四大效应的观点是错误的。对此,他一一加以分析:国际收支效应,升值好比用经常项目逆差去平衡资本项目顺差,很危险;结构效应,升值可以使进口石油便宜、外国旅游者增加,但与出口衰退、就业下降相比,成本太大;收入效应,升值后要平衡出口成本的上升,工资就不能涨,收入下降又会导致内需不振;产业转移效应,日产公司通过几年技术创新,使每辆汽车成本降了几千日元,但一次升值就使生产成本上升了几万日元,增量创新不足以抵销本币升值产生的成本增加,在此压力下企业只能把生产转移到国外,造成本国产业空洞化,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孙立坚教授建议“跳出中国”看问题。为什么大家对人民币汇率这么感兴趣?背后就是国家利益。从贸易和FDI角度,看一国贸易结构、市场战略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看FDI的资源重点在本国还是外国,两厢考虑,得出的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完全不同。中国是“资源在国内、销售在国外”,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因为对同样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来讲,人民币升值会使他们出口成本降低,出口竞争力提高;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因为需要解决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自然希望人民币升值。所以,“人民币升值”是欧美日政府的利益大合唱,但并不符合中国利益,实际上也未必符合这些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坚守立场,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保持政策的独立性。本报记者马海邻郑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