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购中商未果格林柯尔产业链整合生变?(图)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12日 09:2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中商几成顾雏军的又一猎物,并且是“非制造业”猎物佟建国 摄 密购中商未果格林柯尔产业链整合生变?
尽管并购中商未果,但其背后却透露出格林柯尔并购背后鲜为人知的动向:格林柯尔有可能进一步打通产业链,而在其资本大餐里,也并不要求全都是制造业
本报记者 徐凌寒 广州报道
密购中商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总会有许多惊人之举。
正当近期格林柯尔在资本市场频频出击之际,近日又有读者向本报报料,称顾曾密谋收购一家商业上市公司,图谋在商业零售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经调查获悉,格林柯尔的收购目标是武汉中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785.sz,下称中商),并计划新建50家销售店,以销售自己冰箱和空调等家电制冷产品。
而在此前,格林柯尔曾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了颇令业界震动的行动:收科龙(000921),揽美菱(000521),控西泠,接亚星(600213),并曾密洽小天鹅(000418)、小鸭(000951)……由于这些均为制造型企业,此次图谋收购中商,则是格林柯尔涉足完全不同的另一领域。
“是有收购这么一回事,我们从去年8月份开始谈的。”9月5日晚,面对记者的电话求证,顾雏军的助手、科龙副总裁严友松对此毫不讳言。而此前记者获悉,2002年夏季,顾雏军曾与中商董事长严规方专门到神龙架密谈收购一事,并传相谈甚欢。严对此也没有否认,但其表示,“格林柯尔谈过的企业甚多,但与中商的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
在格林柯尔的收购行动中,其惯常做法是要取得对方控股权。此次收购中商是否也将沿袭此做法?严友松称,“收购股份我不清楚,因为有其他项目要谈,就把此事搁下了。”对于谈判的收购价格,严更是讳莫如深。
严友松同时告诉记者,格林柯尔主管收购兼并业务的副总裁姜源并没有参与并购中商的谈判。
同格林柯尔一样,中商方面对收购一事也是异常谨慎。记者致电中商一位董事试图了解有关收购情况,这位董事说了句“我不知道这件事”便匆忙挂断了电话。
9月5日上午11时,记者以某投资公司驻汉办事处经理身份向中商另一高层求证,这位高层承认,“中商确实与格林柯尔谈过。”并表示“双方在价格、股份方面都不是问题”。当日中午13时,记者赶赴这位高层办公室,亮明身份后,欲进一步问询收购细节时,他马上改口:“这件事,我一点也不知道。”
武汉市政府叫停?
双方的讳莫如深使事件更为神秘。
“其实非典到来之时,双方的谈判就搁浅了。”有熟知收购内情的人士透露。
这位人士透露,双方的谈判暂停,最主要原因是武汉市高层对上市公司的出售,尚未拿出具体的实施细则。现在一切关于上市公司股权的谈判、出售,“企业说了都不算,需要经过市政府批准。”
武汉市政府一官员也证实,对全市上市公司的国有资本退出“现在怎么个做法,还无定论”。市政府现在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大中型企业的改制方案进行调查摸底上。至于上市公司的重组,还需往后“排一排”。
此外,收购暂停还与商业在武汉的战略地位有关。
武汉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商业所创造的产值仅次于制造业,在武汉市位居第二。8月中旬,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到商业局调研时,称“要做大做强武汉商业”。
而在2002年5月,武汉一家商业上市公司被北京某公司收购,如今业绩并不是很理想。业内人士据此认为在此背景下,中商作为武汉四大商业上市公司中的老二,对其股权的出售,市政府必将更加重视和谨慎。
不过,格林格尔及中商对收购暂停一事,均不愿置评。
格林柯尔意欲何为
尽管收购中商搁浅,但其背后却给业界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一大猜想便是格林柯尔欲进军商业零售领域。
通过大肆并购,格林柯尔在冰箱制造方面的产能已达800万台,一跃成为国内业界老大。顾的目标是最终做到1000万台的规模,占国内冰箱产能的50%。
依据此前一个说法,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等制冷企业,目的之一是为了销售其制冷剂,那么此次收购中商,业内很容易理解为格林柯尔是继续打通整个产业链条之举。
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汪涛分析,格林柯尔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延长自己的产业链,以进入家电销售领域,从而打通上游的制冷剂销售、中游的制冷产品制造及下游的家电产品销售产业链,构筑制冷王国。
汪涛认为,格林柯尔系如此庞大的家电产能,产品雷同居多,在营销上仅依靠经销商代理,在渠道整合上难度较大。若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很容易被家电零售大鳄操控。而市场上国美等零售巨头“非难”家电制造商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汪认为,格林柯尔通过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销售的畅通,再与专业连锁互相配合,实行两条腿走路,在保持稳定利润同时,不再被家电零售商“榨油”。
不过,严友松表示,“我们有自己的二三级销售渠道,现在还没有自建渠道的打算,而且自建渠道也不好掌控。”严同时否认“建店”的说法,“我们没有建店打算。”
而另有业内人士推测,格林柯尔收购商业零售企业,还有一个目的便是打造新的融资平台。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顾雏军掌控下的格林柯尔大举扩张所付出的收购成本至少在30亿元人民币以上。
汪涛分析,仅凭格林柯尔的资金,加上前期收购企业销售产品收入,显然不足以支持格林柯尔庞大的收购计划。那么,格林柯尔巨大的收购资金从何而来?打造一个低成本融资平台,是其资金来源的重要保障。
而收购中商,不失为格林柯尔实现上述目标的一条捷径。
中商半年报显示,其每股净资产2.20元,1-6月净利润为8,131,041.31元。在国内商业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商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壳。而与格林柯尔系收购的上市公司相比,中商的壳质量与融资能力均属上乘。
同时,格林柯尔如若收购中商成功,按照汪涛的说法,商业零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现金流,可大大缓解格林柯尔的现金支出压力,减少其债务成本支出。
严友松对此予以否认,“我们收购的很多企业,就是为了整合资源,绝不是为了套现。”此前,顾雏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更是宣称,“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
图谋中商,格林柯尔意欲何为,这个问题想必只有顾雏军本人才能回答得最清楚。
至于武汉政府方面的障碍解除后,双方是否将再续前缘,则暂时还没有答案。
(本报记者聂春林对此文亦有贡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