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记者 李俊 发自香港上海
随着瑞银华宝、野村证券等境外券商相继进入内地资本市场,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何时推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近年来一直在积极研究QDII政策。能不能近期实
现,还要看大家讨论的结果,但至少是在积极讨论,是一种进展。周小川还表示,中国一直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即明确支持各类企业在境外投资、开展业务,投资的手续、兑换及汇出变得相当简单。
周小川的讲话似乎向人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QDII正在向投资者走近。
升值预期难消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带来了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策略的一些改变,对国债和基金感兴趣的境外机构明显增多。一年前还有基金经理谈中国的货币风险,现在已经变成了谈货币可能带来的利益和回报
QDII原来是作为中央政府救香港股市的“北水南调”,但到了现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增时,QDII又有了新的含义,可以作为将中国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输导到海外的手段,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周小川的讲话在香港和内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两地为此展开了较为激烈的讨论。在香港,除了每天连篇累牍的讨论之外,H股、红筹股的大幅上涨已经充分反映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而在中国内地,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当前应适当放松外汇管制,及时推出QDII制度。在采取浮动汇率制度之前,可以先引入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机制,如允许境内公司保留更多的外汇盈余,允许境内直接发行外币债券,放宽居民携带外币出境的限制等。易宪容的观点被认为是回应了周小川的讲话。
正是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境外资金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渠道加速提前进入中国内地。这一点从QFII进入中国境内的变化也可见一斑。
在QFII制度实施之初,境外机构并不十分积极,当时许多内地券商去香港推荐时也应者寥寥。投行中最高调的瑞士银行里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申请QFII资格只是这些大投行为了摆出一副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姿态,境外的基金经理对中国境内市场不会有兴趣。
但从今年3月开始,QFII的热情突然上升,也就在这段时间里人民币升值成为海内外讨论的中心。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带来了QFII投资策略的一些改变,对国债和基金感兴趣的境外机构明显增多。一年前还有基金经理谈中国的货币风险,现在已经变成了谈货币带来的利益和可能的回报。
至今为止,获得QFII批文的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已有7家。据说可能还有好几十家在排队等待审批,一旦获得批准,他们进来后也并非马上进入A股,而是采取持币待涨的策略。
本周有报道称,为了防止“热钱”通过QFII迅速涌入,国家外管局最近对QFII的审批额度正日益收紧,客观上也遏制了QFII们通过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使手头货币增值的愿望。
恒指连创新高
资金持续流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也连创14个月新高,9月3日收市报11102点,成交额亦创下29个月新高,至174.66亿港元,反映留在股市的资金极为充裕
由于业内普遍预测QDII如果推行将首选香港市场,香港股市已经屡创新高。去年11月至今,香港国企指数已经几乎翻了一倍。
香港联交所资料显示,去年11月6日,国企指数还在1852点,但从此一路高歌,到今年7月15日,H股在香港上市10周年纪念日,国企指数在连升多月之后,一举突破3000点大关,之后到8月底直奔3200点,创出5年来新高。
得益于资金持续流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也连创14个月新高,9月3日收市报11102点,成交额亦创下29个月新高,至174.66亿港元,反映留在股市的资金极为充裕,后市还有可能进一步挑战高位。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分析师陶冬认为,香港国企股这一波行情,最早的发起者应是内地资金。今年二、三月间,不少境外资金撤离香港,改去韩国和台湾地区。韩国与台湾地区当时的股市大涨,足以说明这一点。
不过,对于香港股市究竟有多少内地资金则众说纷纭。里昂证券分析师认为,推动国企股上涨的资金,内地目前占20%,境外资金占80%。还有人明确算出,内地资金数量每天10多亿,因为H股和红筹股每天的成交量在30亿港元左右,而3成应来自内地,所以是10多亿。
有迹象表明,今年5月以后,嗅觉敏感的内地散客投资者大量涌入香港开户,客观上给H股市场增添了不少人气。7月初CEPA出台以及广东等地的香港自由行政策宣布后,内地散户投资港股的趋势尤盛。
虽然政府对于个人出境携带资金量有严格限制,但实际上许多人携带出境远超此数早已是不争事实。此外,特别是华南沿海地带,许多人还通过香港亲戚朋友帮助及地下钱庄汇款来港。
目前A股和H股之间的价差对内地散户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同样一只股票,H股的价格比A股要便宜得多。大多数已经在港开户的内地散户对当年B股开放时能赚得盆满钵满记忆犹新,并认为H股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QDII原来是作为中央政府救香港股市的“北水南调”,但到了现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增时,QDII又有了新的含义,可以作为将中国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输导到海外的手段,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而人民币升值预期一度也曾成为香港一些散户购买H股的理由,因为如果人民币升值,H股以港元计算的价值将升高。
各界翘首以待
过去的两个月,港交所董事局主席李业广、香港财经事务局局长马时亨以及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先后北上拜会中央财经部门
QDII自提出之始在香港就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关注。QFII在内地实行后,作为相对应的制度安排以及振兴香港证券市场的措施,QDII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值。近来许多香港公司更是纷纷在内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推介活动,QDII持续升温。记者今年7、8月在香港期间强烈感受到这一点。
7月初,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香港证监会执行董事欧阳长恩、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周文耀率领香港诸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访问广州、深圳及东莞的政府部门及相关产业,为QDII造势。
香港立法会议员胡经昌表示,希望中央考虑将“北水南调”方案纳入“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加快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即QDII的务实安排。
而在8月27日,港交所在其向董事会提交的3年策略发展计划当中,除了包括改善交易平台、结算系统、市场国际标准化研究及上市监管等内容外,其行政总裁周文耀公开表示,最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内地市场。
过去的两个月,港交所董事局主席李业广、香港财经事务局局长马时亨以及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先后北上拜会中央财经部门,金融证券界一直流传他们都在做争取QDII之类的优惠措施的工作。
来自香港交易所的资料显示,从1993年7月16日青岛啤酒赴港挂牌交易开始,10年来有超过240家红筹及国企公司在香港上市,占总成交额1/3及市值27%,周文耀据此表
示,希望在未来5年可以巩固内地公司来港集资的地位,将内地业务做得更好。
此外,港交所计划在年底前推出与内地企业挂钩的中国指数期货产品,涵盖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
而在8月初周文耀与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总经理张育军会谈时,即表达了强烈希望加强两地交易所交流合作的愿望,这其中就包括了“一地上市、两地买卖”等涉及QDII的敏感问题。
在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表示,从技术层面上讲,QDII并无障碍。分析政策层面,QDII的实际出台也无明显障碍,中国的外汇储备充足,国际收支流量很大,改革资本项下的外汇管理已经逐步获得共识。
出台QDII将给境内苦于没有流通渠道的外汇资金提供一个合法而有限的投资途径,这不仅与资本在各个市场中的效率流动相符,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相当多的香港金融业界人士一致认为,目前香港迫切需要中央政策的支持,而QDII的推出是一种很有效的支持方式。
不过,最近一直活跃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财务专家郎咸平教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则认为,现在香港资本市场对QDII的期待有些“误入歧途”,他强调香港需要的是结构性调整,而不仅是这些优惠措施。
市场反映不一
有专家表示,推出QDII制度肯定是中央对香港经济的支持,同时也是中国境内资本市场国际化、市场化的必然举措
虽然QDII目前尚处在最初的酝酿阶段,但在香港和内地引发的讨论确非常热烈。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员表示,考虑到内地市场目前比较低迷,QDII近期应不会推出,即便是推出可能在明年初。
平安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香港股票平均市盈率约16倍,而内地市盈率在30-40倍之间。同一股票的H股和A股,差距往往达到数倍。在这个背景下推出QDII,会加速内地股市下滑,可能会形成内地市场的进一步恐慌。
天通证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潘惟熙表示,QDII短期内意味着对外来投资者有风险,因为内地众多机构对QDII已经有了强烈的预期,在这个背景下若投资者卖掉其他股票投资H股,而一旦QDII正式推出时,大部分的H股已经被先行一步的机构买完,QDII就会成为解套、套现的机会。
不久前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7月份股票成交金额,比同期分别下跌39.1%和26.5%;每日平均成交额亦比同期下降42%及26.5%。由于内地股市表现不振、交投严重萎缩,内地证券商大叹生意难做,同时亦发现曾经忠实的客户,正通过其它渠道转移资金。
对QDII一直持支持态度的胡祖六则认为,其实QDII与QFII一样,只是境内资本市场改革初级阶段的权宜之计。因为在目前境内非常苛刻的外汇管制下,二者均会受到诸多限制,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QDII的风险远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QDII的规模不会太大,几乎没有什么风险。中国内地的储蓄高达10万亿以上,目前不是缺钱而是钱太多了没处投。因此,QDII不会把A股市场的资金抽走。
胡祖六表示,QDII有利于减少资本外逃。尽管现在还没有QDII,但资本外逃现象依然相当严重。胡祖六认为这主要是境内缺乏严格的法制规范所致,同时也是境内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下的产物。如果实行QDII的话,境内投资者便有了合法、公开、透明的渠道,可以名正言顺地投资境外证券,这样反而有利于减少资本外逃。
香港联合交易所中国发展及推广总监彭如川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QDII对境内投资者而言,能提高投资回报率,分散投资风险。投资者除了投资于境内A、B股、企业债、国债以及存款以外,也有机会投资境外证券;是对香港市场而言,能拓宽香港投资者的基础,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因为除了现有的香港股民和欧美共同基金等投资主体以外,香港市场也需要更多投资者。
彭如川还否认了实施QDII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会危及上海金融地位说法。彭如川称,QDII实行应更有利于内地企业去香港融资。目前,香港的投资者群体非常狭窄,在香港上市的内资企业就好比是飘泊在海外的孤儿,其价值体现完全取决于香港和海外投资者的认知程度。
相反,如果有了中国内地投资者支持的话,在港上市的内资企业就能得到较好的估值,拥有较稳定的投资基础。
然而事实上,QDII已然存在,几大行的外汇交易中心均设在香港,“北水”没少南下。所不同的是,境内的机构投资者并不投资于香港股市,而公众投资者则缺乏投资香港股市的正式渠道。部分人心目中的QDII是在中国境内发行的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的公募海外投资基金,这也正是目前QDII引起多方争议的重要原因。
有专家表示,推出QDII制度肯定是中央对香港经济的支持,同时也是中国境内资本市场国际化、市场化的必然举措。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压力大,QFII实施后,初期投入证券市场的外资量较小,但是也是净流入。推出QDII制度,将与QFII制度将形成对冲机制。
出台尚需等待
对于QDII是否推出、何时推出,记者致电中国证监会新闻处,得到的答复是尚无定论、无可奉告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透露,目前正在做十件事来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包括QDII;QDII政策能不能近期实现,还要看大家讨论的结果。
对于QDII是否推出、何时推出,记者致电中国证监会新闻处,得到的答复是尚无定论、无可奉告。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陈先生则认为,QDII近期推行的可行性不大,中央扶持香港,可以有很多途径,不一定要通过QDII来进行。
中银国际董事总经理骆志恒表示,内地资金早已通过不同渠道流入港股,当中有部分资金经已在港吸纳H股,故此,他不认为内地落实QDII制度会加速资金流入港股。
尽管各界对QDII近期是否会推行意见不一,但比较统一的意见是,QDII肯定会推行。
而在胡祖六看来,QDII就是QFII的镜像,是进来与出去的关系,是深得人心的。同时他也谨慎地表示,QDII距离宣布推出显然还有一段距离,无论是落实具体条文,还是积累管理经验,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非要预测一下QDII的出台时间,他的判断是,在一年内出台有关政策的可能性在50%以上。
据了解,目前对于QDII,内地各方都有不同的考虑:在中央政府方面,可能既想扶持香港、又担心影响内地资本市场;在央行方面,则担心QDII推行出现资本外逃、洗钱等棘手问题,但又希望借助QDII来消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至于证监会方面,由于目前境内市场低迷、券商生存危机很大,其对QDII比较抗拒。
业内人士认为,按照流程,QDII管理暂行办法首先是起草,其次是就进行部际协调,推出征求意见稿,再上报国务院,这一系列工作不可能短期完成。因此,QDII制度近期不可能推出,最快明年上半年出台暂行管理办法。
链接
QDII前世今生
QDII(即Qualified 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s,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是允许在资本账项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内地投资者往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QDII意味着将允许内地居民外汇投资境外资本市场,QDII将通过中国政府认可的机构来实施。
有关专家认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内地居民将所持外币通过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港股。它由香港特区政府部门最早提出,与CDR(预托证券)、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一样,将是在外汇管制下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权宜之计。而且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CDR、FDII在技术上有着相当难度,相比而言,QDII的制度障碍则要小很多。
QDII核心问题
QDII机制的运作涉及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投资者的资格认定,二是进出资金的监控,三是许可投资的证券品种和比例限制。
1、投资者的资格认定为了严格控制风险,应本着稳妥渐进,宁缺勿滥的原则。
2、资金进出的监控3、许可投资的证券品种和比例限制原则上国内监管机构不对此作出规定,而遵从所在国的相应交易法规,但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为了切实保护境内居民投资者的利益。
随着境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对QDII的资格要求应逐渐放宽。可采取:1、逐步增加QDII的类别。使QDII主体从内资券商、基金管理公司,拓展到到内资保险公司、内资证券公司拥有控股权的海外证券商、政府投资机构和养老基金;2、放松经营年限要求;3、放松实力要求;4、放松证券投资品种要求。
对于资金的进出监管,也应根据境内金融市场的变化,结合QDII制度实施的状况以及海外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