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总编在线 > 正文
 
《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彭波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11日 19:59 新浪传媒

  

《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彭波

  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下午我们总编在线请到的嘉宾是历史悠久的老牌杂志《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彭波先生。彭先生,你好。我们看过彭波先生的简历,无论是学历还是从业经历都非常令人钦佩,我们还是先请彭波先生自我介绍一下。

   彭波: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是中秋节,先向大家表示节日的祝贺,祝大家合家美好,节日快乐,感谢新浪网给我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我自我介绍一下:我从小就喜欢新闻,作文写得特好,后来考入北大新闻专业,一直想作个好的新闻人,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国际部作过国际新闻报道,后来参与了《中华工商时报》的创办和早期的业务负责工作,后来到了《中国青年》杂志,干了9个年头了,这是共青团的机关刊,一直到今天。我的经历不算丰富,就是两份报纸,一份杂志。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国青年》是一本历史最长的红色媒体,从创刊到现在已经有80年了,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本杂志从创刊到现在几个阶段的一些情况,您是在什么情况下接手这本杂志的?

   彭波: 《中国青年》在今年10月20日要庆祝创刊80周年,据我们所知这是现存历史最长的杂志,从1923年10月一创刊就作为共青团的机关刊,在革命的年代鼓舞中国青年从事推翻三座大山斗争,象肖楚女、恽代英、林育男等一些早期的杂志创办人,也是党的领导人都为革命牺牲了,后来停了一段,到延安后继续办,这是一个早期阶段。进城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是一个阶段,为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推出了一大批的先进的青年楷模,以雷锋、王杰为代表。第三个阶段就是78年复刊以后,当时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停刊,复刊以后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列,为四五平反,开展人生观大讨论,非常的红火,在1980年,发行量是400万份,一直到93年初期,我们开始经历市场经济的考验,这使杂志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老的机关刊怎么适应市场,我们面临了大家不能想象的困难,发行量从400万份掉到93年的时40万,内部比较涣散,大家甚至都在是想:红旗还能扛多久,我们这一代人鼓舞斗志,开始一场以市场为取向的革新,努力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机关刊的新路子,在1997年就基本摆脱了困境,1997年的纯利润达到了500万元,99年开始推出《生活资讯》、去年又推出了《青年视觉》等,进行市场化探索,去年我们开始创建中国青年期刊集团。

   主持人: 您接手以后进行了哪些改革?

   彭波:第一是改革杂志的内容与形式,过去的94年的杂志是小16开、64页,黑白印刷,我们想要改的目标是最后要达到完全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期刊,从95年起,把这本杂志变成了大16开、加彩色插页,1999年改成半月刊,到2003年开始变成全彩。在内容方面也抛弃了过去机关刊的腔调,努力和青年做朋友,为青年提供精神方面的服务,也赢得青年的喜爱。

  第二是改革杂志的经营的模式,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过去主要是靠发行利润维持,这几年我们一直想在发行利润的同时,争取更多的广告收入。

  第三,像机关刊这种老刊物,我们改变了内部的人事机制,把源头变成活水,这是机关刊物改革最重要的,必须要改革人事制度,我们进行了探索,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主持人:《中国青年》现在具体的定位是什么样的?

   彭波:你说机关刊,应该是传达机关的声音,作为喉舌,报道工作,我们确实有这么一个过程,现在我们的定位是为青年提供精神服务,我们努力把她办成一本青年的人生杂志,一本励志的杂志,我们认为这一代青年人是历史上最棒的一代,他们面临了从来没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他们也面临着从来没有过的生存压力,他们有许多人生困惑。我们这本杂志和其他的杂志不一样,其他的杂志大多是提供生理服务、消费服务多一些,我们的定位是精神服务,探寻青年在人生成长路上各式各样的困惑,与他一起来寻求答案,给他打气,要有理想,不断奋斗,一定能成功,我们的口号是“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主持人:有点励志杂志的味道,那么为什么当初要选择这个定位,而不是偏向时政、政经呢,做出这个想法你们肯定费了不少思索?

   彭波: 这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中国青年》从历史上有两个特色,特别的鲜明,一条线是铁肩担道义,社会责任、时政,我们创刊的时候恽代英写的创刊词就是中国太黑暗了,需要我们青年做一些什么,这是一股正气,一直延续了下来,这是她的一个特点。另外,从头开始,她就是青年的人生导师,不断的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为什么现在还有这么一个定位呢,我们有这样一个考虑,对目前社会的发展阶段有一个认识。我觉得二十世纪中国是个非常规化的时代,需要理想和激情的时代,需要破除旧观念去打拼,这个时候更多的中国青年应该起到这个作用。我认为,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已经逐步进入了常规时代,这是一个有序的时代,青年人有远大的理想,也有很多个人的理想、自己的抱负要实现,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理想如果是国家理想、社会理想,这一代人更多的而是有个人的抱负在里面,他要成长,所以我们为青年人提供这样的服务,他要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时代的需求,另外,在做这方面的媒体已经很多了,大家都在做,如果我们去做也可以,多我们一家也不多,但是真正为青年提供励志服务的,并不太多,从市场上,我们也更有机会一些。

   主持人:《中国青年》是机关刊物里最早走向市场的一份杂志,您肯定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能跟大家谈一谈吗?

   彭波: 不止是教训和经验,还有泪水,我们过去是机关刊里排在第二位的,除了《红旗》就是我们了,行政级别是正局级,这种老牌的杂志要走到市场上,可以说,外部、内部的阻力都很大。外部的阻力来讲,你到底怎么去适应市场,你是不是继续为机关服务,读者是不是能接受你?内部的阻力也有,我们几十年都做了这个事情,你为什么要改?不是为什么要改,是必须改,这是为了生存,我们在95年的时候是非常悲壮的气氛,发行量已经到了那个地步,杂志社内部也比较涣散,那个时候实际是背水一战,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市场,寻求一条新的活路。经过那个阶段的人记忆都非常的清楚,在那个时段走下来,要说经验教训,第一,一定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往前走,同时要有众志成城的集体,这点我非常感谢《中国青年》同仁们对我的支持和理解,也感谢共青团和全国团组织对我的支持合理解,也感谢青年朋友对我的支持合理解。当然在具体操作方面,要非常的精细,对市场的分析,对我这本杂志走市场的道路能够走到什么份儿上,要进行充分调研。

   说到教训,总体来讲,对这本杂志的转型我们的时间比较长,从94、95开始,我们虽然做了8年,8年正好完成了向现代期刊走的80%,我估计得十年才能完成完全的转型,这个时间太长了,有客观原因,有主观的原因,投入是不是够,步子是不是应该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但是我们对目标非常的清楚,对实现我们的目标也非常有信心。

   主持人:《中国青年》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彭波: 像我们这种老牌杂志,历史沉淀下来,留下给我们的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有这么一支队伍,有几十年积攒下来专门办期刊的经验和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运作得当,成功性会比较大一些。象我们这种有长远历史的大刊,做市场考虑得比较长远一些,我们考虑事情可能比较着重考虑历史和他的远景,我们不会只考虑一两年的得失,我们会考虑未来的发展。

   主持人: 能说一下《中国青年》的发展方向吗?

   彭波: 我们以《中国青年》为核心,打造中国青年期刊集团,有报纸、杂志,网站,还有一些如文化广告公司,集团现在基本组建完毕,还没有挂牌,在等待报批过程中,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把我们的传媒集团做大,当然我们现在还很小,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成为全国一流的大型的传媒集团。

   主持人:在以往的印象里,《中国青年》和许多的机关刊一样,是面目比较呆板,看现在的几期都非常的时尚,你怎么把新的《中国青年》推给有老印象的读者?

   彭波:这是我们的推广工作,我们的推广工作实际还很不够,95年开始我们就把这本杂志转型了,我们提出的是要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青年,过去我们是青年的导师,现在我们变成一个益友,从过去从上看的角度变成和朋友交心的角度,这样从文章上、理念上都有了变化,特别是有些印象的朋友都觉得《中国青年》是机关刊,看到我们《中国青年》到了报摊上,都会觉得奇怪,这是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说对我们的读者进行一个教育,我们的杂志是完全适应当代青年精神需求的一个杂志,不是简单的发文件、简单传达声音的杂志,要说这是我们的一个不够,也是我们正在要推广的工作,我们的杂志正在往摊上走。

   网友:你刚才说杂志社内部进行人事改革,是怎么改的?

   彭波: 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过去实行的是机关式的人事体制,95年的时候都打破了,干部能上能下,竞争上岗,人员聘任,现在我们的编辑绝大部分都是在社会上聘来的优秀的年轻人才,很少有过去的铁饭碗编制内的人了,通过这几年的改革,效果还是很好的。

   主持人:听业内人士讲,这几年您一直奔走在中国媒体市场的最前沿,也是中国媒体市场化最有经验的老总之一,请讲一讲您的经验吧?

   彭波: 奔走在市场化前沿的老总是对的,最有经验的是不对的,毕竟我是一个机关刊的老总,我知道我的历史的经验和位置的局限,但是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也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这方面,媒体市场化,特别是我们机关刊市场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说做了一个很有益的尝试,也有一些辛酸,这一两年我们要扩张,组建我们的中国青年期刊集团,我的集团不是翻牌的,我是建立在市场制度基础上的,所以必须在全国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购并,这是有重重阻力的。过去两年多我谈判的购并有将近30起,谈成的也就只有1、2起,不成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由于主管部门不同意等等原因,所以做不成,我想随着国家改革政策的出台,这方面可能会更快一些,但这确实是一个难度。

   还有一个难度就是人才的匮乏,我们定位好的一个杂志以后,找到合适的人来做,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们也有很多很好的人才加盟我们的队伍,但是总体来讲,我们集团还是缺乏好的人才,缺乏好的广告人才、推广人才、有市场感的编辑人才。

   主持人:有这么多的难题,您有没有想过要放弃呢?作为传媒人那么多年,您的理想是什么?

   彭波: 说到放弃应该说没有过,但有灰心的时候,有觉得不值当的时候。我可以说,我讲了这么多,其中的苦味却是不便多说的,这一本机关刊走向市场,确实有很多的障碍。有时候,人生都是有选择的嘛,也有很多的朋友劝我,你何必做这个事情呢,你花同样的力气在别的事情上,成就不是更大?比如以我的条件来讲,我正局级也有七、八年,我的学历也很高,经济学博士,有人讲你为什么不去当官,也有人劝我去当投资公司的老总,一年十几万年薪,也有外国的媒体集团来请我做老总,十几万、二十几万美金年薪,但是这个事情我都没有考虑。最近我也在讲,这是为什么呢?我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满足一个男人的事业心,一个人一辈子做成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我的事情能不能做成我还不知道,但是我这个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的意志比较坚定,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网友:您是《中华工商时报》的创办人之一,您对这个“德国战车”式的报纸现在的处境和命运怎么看?

   彭波: 我非常伤心地给网友传达一个消息,我们《中华工商时报》的创始人丁望同志昨天下午去世了,我非常伤心,他确实为《中华工商时报》呕心沥血,是《中华工商时报》的头号功臣,我也正在写怀念他的文章,作为他的学生,我对他表示敬意,《中华工商时报》早年间确实非常的辉煌,创造了中国报业的一个奇迹,现在困难也比较多,我觉得是形式发展的变化,那个时候的传媒形式不一样,现在传媒竞争更加激烈。但是我也觉得他们错过了很好的历史机遇,现在的困难就大一些。现在我听到了他们的主管单位全国工商联也很重视,也在采取措施,也在调动资金方面做一些措施,我觉得这份报纸要出来的话,必须在体制方面、机制方面做改革,必须把债务解决,必须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重新出发,我对《中华工商时报》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我也由衷的祝愿这个报纸能够迅速摆脱目前的困境,能够尽快的再现辉煌。

   网友:您的刊物是如何和市场相结合,又保持自己的个性?

  


彭波认真地回答网友问题

   彭波: 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跟市场结合,什么叫市场?我觉得市场就是读者,适应市场需要就是适应读者需要,把读者定位,你的读者是谁,我《中国青年》的定位很准确,就是18—30岁的城镇主流青年,城镇里面的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还在想问题、求上进的青年,这些青年有理想、有抱负,要成就一番事业,你为了成就他的理想,成就他的事业提供服务,他有什么烦恼,你分担他的烦恼,他有什么困惑,你分担他的困惑。曾经有人直言不讳地跟我讲,为什么在这样市场的条件下,《中国青年》还高举理想的旗帜,会不会没有市场?我说这是不对的,任何一个时代青年人都有他的追求,现在我们在这个商品化比较高的社会里,如果媒体都在往物质化服务的方面走,我们反过来提供精神服务,反倒是市场的稀缺,是市场的亮点,市场倒会注意你,这点也得到了市场印证,很多的青年越来越喜爱我们,把我们的杂志当成青年人精神的家园。

   主持人:《中国青年》杂志从2003年开始改成彩版了,但是价格没有增长,你们是怎么消化掉这部分增加的成本的?

   彭波:《中国青年》杂志最早是典型的传统期刊,就是靠发行赚钱维持的杂志,这在中国很多,也是比较典型的,还有一类杂志叫现代期刊,他是印制精美,靠广告利润来支持他的发展,我们为《中国青年》定的目标就是从传统期刊过渡到现代期刊,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靠发广告维持他的发展,这一步跨出去是必然的,我们一下子改成全彩印刷,这个在业内振动比较大,过去黑白的时候我们卖五块钱一本,现在还是五块钱一本,成本大,怎么消化?但是我的几十万的发行量在黑白期刊里我是小的,比不过《读者》、《知音》、《家庭》,但是我五块钱的定位是最贵的,这是我的市场化的一个最大的弱点,我曾经在2000年就提出上摊工程,价格的原因、内容的原因,一推上去就下来,但是今年我们再提出上摊工程就成功了,因为《中国青年》在全彩的杂志里是发行量最大,同时我卖五块钱,又是最便宜的,我把过去的全部的弱势变成了我的优势,如果说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彩色杂志,广告就会源源不断的过来,事实上我们2003年的广告额比2002年提高了三倍,这样就消化了由于改彩色不提价带来的成本的增加。

   主持人: 当前传媒市场人才争夺非常激烈,您的用人观是怎样的?

   彭波: 我刚才说到了缺人,现在我来谈一下我的用人观,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传媒就是人做出来的,在传媒的所有因素里最重要的就是人,如果有人了,什么样的精品都能创造,我们对人才非常重视,非常的苛求人才,但是我们在集团的扩张过程中,也办了一些新的刊物,也用了一些新人,有成功的,也有看错的,给我们带来损失的,所以我用人,首先这个人的事业心要强,一定要有事业心,传媒这个行业一部分人是以它为事业,一部分人是以它为职业,但是我要的人,特别是我的领军人物是要以传媒为事业的人,就是不是虚的,我发现我有的中层的骨干过来以后,很能干,但是没有长期的事业心,没有要把事业做大的理想。现在我们传媒有一个急功近利的心态,想一把成名,一把暴富,在事业没做成的情况下,赚钱、成名是不容易的,甚至有的想靠错误的手法去赚钱,很快就把自己的名声在业界毁掉了。我有一个感觉,如果历史的机遇把你推到了一个做传媒的负责者的位置上面,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因为我觉得这个时代是一把都输不起,在十年前,你这个杂志做砸了,你可以再去做别的,现在我的感觉是,如果你砸了一把,你就不要再去做别的了,因为没人会请你,所以年轻人一定要做成一件事情的决心,在这件事情的基础上,去考虑你的财富。第二,一定要有真才实学。第三,要有团队精神,在常规化的时代,是个竞争和合作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一个团队,个人英雄很难实现一番事业,是靠大家一起帮衬。总的来讲,如果说有强烈事业心,有很好的专业才能,也有很好的团队精神,我想这种人在我们看来是非常优秀的,也是非常难得的,应该是可以委以重任的。

   主持人: 中国期刊界有很多主编都是从《中国青年》杂志社出来的,有人说,这么多年来,《中国青年》实际上是充当了期刊界黄埔军校的一部分义务,当然也有人把这看作人才的流失,你是怎么看的?

   彭波:不叫流失吧,我粗略算了一下,我们过去这些年为中国期刊界输送了30个以上的主编、社长,在各个杂志社、出版社、报社或者是网站、电视台。我觉得不是流失,因为这种青年媒体,我要求我的青年媒体的人最好是青年来办,保持我的队伍的年轻的常态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说我们的队伍也是不断的更新,输送人才,当然如果我的事业发展得更快一些,中国青年期刊集团发展得很快,膨胀得很大,我的每个培养的人才都有岗位任职,可能也不会流失得太快,集团作为我的人才基地是非常理想的。我们对《中国青年》年纪大一点的编辑都有要求,年纪上你可能不年轻了,但是你要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你必须和年轻人保持一样的爱好,一样的心态,可以去听音乐会、看甲A,这是很重要的。回过头来讲,我们走出去的人才,他们对《中国青年》也有很大的贡献,给我们提了很多建议,也会有人才反馈回来,我估计可能还会有陆陆续续的人从我们这里出去,这不是坏的事情。

   主持人: 您近几年还拿了个北大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您已经到这个位置了,为什么还想到去拿个博士呢,而且还是经济学的?

   彭波: 这是我的一个观点,传媒业是折旧率最高的一个行业,首先是知识的折旧,大学学的东西没几年就折掉了,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输出、在付出,在把自己的知识从肚子里掏出来奉献给别人,如果不及时的补充的话,就很快被淘汰,请大家关注一个现象,中国传媒有一个现象,所谓的大腕,各领风骚没几年,你看八十年代大腕,我还有一个说法,传媒是大腕存活率最低的行业,一方面是这种折旧率高,一方面是新人倍出,所以我给自己一个警醒,要不断的学习,现在本来就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我本科学是新闻,后来我在《中国青年报》作国际报道,就要有外语,我学了三年,拿了个大专的证书,达到驻外的水平,到《中华工商时报》以后,发现我的新闻知识不足以应付这种财经报纸,我在93年考了一个工商管理硕士,那时候国内还不知道MBA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就学了一个MBA,94年到《中国青年》以后,经过打拼,站稳了脚跟,到98年,我要声明,我的博士学位是和其他在校的硕士生一样考上的,不是花钱上的。我考了北大的经济学院,通过五年的学习,因为我学习很早结束了,但是没有时间写论文,今年才通过了论文答辩,戴上了博士帽,那几年我基本没有礼拜天,每天到办公室学习,把博士学位拿下来。我觉得我现在做青年刊物,学的好象相差得远一点,但是传媒如果有一个经济学方面的支持,就好多了,尤其是我现在做传媒集团,我的专业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了,我的工作就是去购并、谈判合作,这些知识还是有用的,之所以我觉得我到今天还能坐在新浪这个位置上接受你的访问,我能跟新闻界的同仁一起前进,与我这些年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要不然我早就被淘汰了。

   网友:是不是打造中国的传媒航母只有走融资这条难走的路呢?

   彭波:首先我不同意融资是一条难走的路,现在中国的传媒是产业化,首先要实现市场化,市场化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解决融资问题,因为我们过去的传媒本身的积累都不够,其实讲融资,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是没有融资,大家单纯是贷款,从国家贷款下来去经营资产。现在的融资不一样了,市场的手段去融资,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去做,可以说既符合政策、符合法律又符合媒体发展规律的融资手段是很多的。我们只要了解这些规律,了解这些知识,做起来是容易的,但是我觉得总体来讲,我们传媒业对融资的研究不够,甚至重视也不够,不是一般的找个投资者投点钱进来就叫融资,他有很多方面的意义,我不具体讲,只是有一条,我希望如果今天有很多传媒的朋友在线的话,我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这是中国传媒发展的很重要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的传媒才谈得上做大做强。

   主持人:现在的媒体市场也酝酿了一些改革,比如治理报刊摊派,您对这些改革有什么看法?

   彭波: 我觉得这些改革早就应该进行了,利用权力摊派报纸是一种腐败,是完全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相违背的,我完全同意这种做法,应该把哪些利用权力给老百姓增加负担的媒体,我觉得他们不叫媒体,完全是一种文件,一种宣传品,把他们清除出去,给我们更大的空间来发展,这是好事,我真正从内心拥护。

   主持人: 据说最近有一份北京时报要杀入北京市场,您认为北京目前还有容纳的空间吗?

   彭波: 这个问题说到我的伤心处,中青集团过去两年一直在北京市场进行调研,也一直在寻求能够在北京市场出版一份日报,几经周折,终未成功,现在听说有一份《北京时报》要出来,我为它高兴,我觉得北京市场上不是容不容得下一份日报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市场还很大,这里面有几个误区:

  第一,如果在北京多一份日报的话,会搞乱市场,会加剧竞争。其实这个事情,我们有点是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观点考虑问题,当《京华时报》在北京市场出现的时候,大家都说是一场恶战要发生了,其实恶战出现了吗?我们看到《京华时报》一年拿了很多的广告,但是北京青年报也创造了广告的历史新高,北京晚报也创造了历史的新高,这是什么道理呢?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北京的经济在不断发展,这个市场不是固定的,这个蛋糕在不断的做大,有朋友告诉我,北京的平面媒体的广告额是15个亿,广州是20个亿,理论上讲,北京应该是广州的1.5倍,北京的平面媒体市场应该是30个亿,现在还远远不到呢,这是一个误区,说会出现恶战,是在蛋糕固定论的前提下提出的,其实蛋糕是不断成长的,市场是可以创造的。

   第二,北京媒体朋友有担心,都在北京办报,是不是会把北京市场现有的报纸搞死,这是不可能的,只能把北京现有的报纸搞活,当竞争加大了以后,内部的机制就会被激活,他会更大的改革来迎合市场,毕竟你是北京自己的报纸,有自己的优势,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个误区,我们真正的传媒人欢迎竞争,竞争起来大家共同提高就太好了。

   主持人: 您认为中国目前还缺少什么样的杂志和报纸?

   彭波:如果说我知道中国还缺少什么样的报纸和杂志的话,我不会在这里来说,我会在私底下去办一个,这是我的机密。但是我可以说,中国缺“好”的报纸、缺“好”的杂志,为什么这么讲,我们中国的报刊和杂志发展还在初始阶段,现在的竞争也是低水平的竞争,报纸质量还是低水平的形态,在我们中国一定会有我们自己的《华盛顿邮报》、我们的《纽约时报》,一定会有我们的《华尔街日报》,也一定会有我们的《新闻周刊》,我们的《财富》杂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中国缺有影响力的杂志,缺有品牌的杂志,要说缺的话,就缺多了,我只能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传媒人的最重要的使命。

   主持人:《中国青年》要过80年的社庆了,这也是中国期刊的一件大事,您是准备怎么庆祝呢?

   彭波: 我们社80周年是一个大庆,但是我不求奢华,我们想真真整整朴实无华地与读者共庆80周年,我们杂志现在在北京西二环以内平安大街边上一个非常好的四合院,正在加紧装修,想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一个非常漂亮的四合院,迎接读者回家,我们80年的活动的主题就是“请读者回家”,我们会在10月20号的前后20天之内,欢迎读者回到我们的官园玉强胡同22号来交流,我们在院内每天都备好啤酒、饮料,我们欢迎读者和我们一起谈心,当然读者内可能有中央领导,也有业内的非常资深的领导。

   网友:讲人生和这个杂志的风格不符合,如果做不到关注发生在青年人身边的大事,新闻,单纯的讲人生,这种事情是小杂志该做的。那么,现在的《中国青年》如何担负得起“中国”这样大的名号?

   彭波: 属于我们能够为这一代有理想、有志向的中国青年提供很好的精神服务,这对我们来讲就是很难,很崇高的任务了,因为这一代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我们为他们服务就是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了,这个时候讲个问题,恰恰是我们这些年可以去做的事情,在现在来讲,越是综合性的,越是叫“中国”的杂志,抬头大杂志很难办,我们正在更准确地定位我们的服务,我们有意识地把它做得稍微窄一点,这种职责我们知道,毕竟我们过去有很大的铁肩担道义的传统,我们也不会放弃的,但是在现阶段,我们还是努力为青年服务,为青年精神服务做好。

   网友:面对比较尖锐、比较敏感的话题,《中国青年》站在什么立场上?

   彭波: 我们《中国青年》从来没有回避过尖锐敏感的问题,我们这些年也是这么做过来的,我不知道他指什么问题,但是在我们的报道领域内我们不回避,我们努力去面对。

   网友: 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作为一个老牌的杂志,你们怎么保持活力?

   彭波: 我们最关键的,这几年最成功的,是对我们的读者重新定位,集中读者群,同时完成风格定位,我们96年就提出理想主义加浪漫情怀,通过完成读者定位、风格定位来使自己保持活力,当然队伍要有活力,灵活的管理机制和非常优秀的编辑队伍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砝码。

   网友:如果想到您那儿去工作,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彭波:我们奇缺非常优秀的广告人才,非常优秀的营销人才,非常优秀的推广人才,再一个就是懂市场、水平高的编辑人才都缺,我们现在的市场发展得比较快,经常是满世界找人。

   主持人: 现在《中国青年》有多少编辑记者?

   彭波:由于我们最近发展比较快,人员数量在随时扩充当中,所以这个问题有点难,我们整个算下来的人员在500人左右应该没问题。

   主持人: 您刚才说到您有一个网站叫“中青亮点”?怎么会想到起这样一个名字?

   彭波: 一个是中青品牌我们要有,希望我们是一个中国青年的亮点,也是网站的一个亮点,所以起了这样的名字。

   主持人: 您怎么看待网站这种传媒形式?

   彭波:网站是迅速崛起的一个崭新的传媒,我对它的前景非常看好,也对目前我们对这块涉足得比较浅感觉比较遗憾,有人在前两年网络泡沫地时候认为新媒体的挑战也不过如此,但我认为,新媒体对我们真正的挑战、真正的威胁还没有到来,我们也是想挤进这块,我们对我们的音像出版社的定位是做三网,就是广电网、因特网、手机无线网的内容提供商,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主持人: 今天时间过得很快,我们非常感谢彭社长在这里和大家聊天,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彭波: 谢谢大家。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图片铃声随心换
无线上网无限生活
《新概念英语》移动课堂,北外、新东方名师讲解!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进入欲望都市 喝冰锐朗姆酒 体验性感新生活
  开学了,四六级、考研、出国你准备好了吗? 英语口语解决方案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满足成年人的欲望实现高品质的追求
非常笑话
情趣无限,让你轻松享受快乐生活!
图片
铃声
·[阿 杜] 一个人住
·[和 弦] 一生有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比基尼美女
  • 月色如水小夜衣
  • 夏日狂花比基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