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经济没有过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11日 08:51 中国经济时报

  周天勇

  今年上半年,国内一些学者和官员,包括一些外国学者和机构,根据GDP增速、投资增长、贷款放量、房地产价格上升、出口快速增长等情况,认为中国经济开始过热,应当采取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出现。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以这种判断为依据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也将给就业、消费等造成困难局面。

  首先,判断宏观经济形势是不是过热,主要是看物价水平是不是有上涨的压力。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没有导致经济过热和迫使物价上涨的压力来源。从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看,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0.5%,但是与上月比,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5%,1-7月累计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0.6%,其中服务性价格是上涨的,而生活资料价格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从工业品出厂价格看,虽然一季度处于上涨趋势,但是从4月份开始上涨率下降,6、7月份趋缓。7月份,我国工业品价格涨势平稳,从3月份的4%以上,下降到1.4%。从工资水平看,虽然全国职工劳动报酬上半年增长11.6%,但是上半年国有企业减少职工124万人,集体企业减少职工40万人,受“非典”影响的两个月,800万农民回乡,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发放也减少。农民收入增长,今年全年至多增长4%,近两年农民进城务工的工资水平受进城农民工过多的抑制,几乎没有增长。从消费水平看,1—6月份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月份,国内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2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9.8%,增长幅度比上月提高1.5个百分点。正常的消费增长增幅应当在13%左右。消费增长仍然乏力。因此,从收入、消费和物价角度看,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有强大的压力压迫价格上升,可能会导致经济过热的未来趋势。

  其次,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从人民币币值看,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升值的压力,而不是贬值的趋势。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常识是:一国的币值如果贬值,则会通货膨胀,即导致经济过热;一国币值如果升值,则经济面临紧缩压力,经济有趋于偏冷的压力。因此,在中国人民币处于升值压力的情况下说中国经济处于过热,从经济学的道理上讲,也是一种有误的看法。一些外国研究机构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30%。当然,他们要求人民币升值,目的是为了将本国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过冷输入给中国,缓解其产业转移、资本流出、失业率上升,并加强其出口竞争力,而把这些问题通过亿币升值转移给中国。从进出口看,据海关初步统计,2003年1-7月全国出口2284.1亿美元,进口2223.3亿美元,进出口顺差60.8亿美元7月份当月出口381.1亿美元,进口365.1亿美元,进出口顺差16.0亿美元。不存在进口大于出口形成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而是存在着人民币升值和经济紧缩的压力。从外汇储备看,到2003年6月底到达3464.76亿美元,国际收支经常和资本项目都为盈余,也不存在人民币贬值和经济过热的压力。

  再次,失业率高低是经济过不过热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目前失业问题严峻和失业率上升的情况看,宏观经济形势更是偏冷。今年劳动力需要的工作岗位为:城镇新增劳动力800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压力为800万,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当年可能下岗需要再就业的压力为500万,上年结转失业劳动力在1200万左右。这样,就业岗位的总压力是3300万,而不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计算的2400万左右。如果今年只能解决800万人在城镇就业,就是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城镇失业率计算,2003年实际失业率年底也会马上上升到9%以上。除非我们名义上不计算进入城市的农民劳动力。但是,这与我们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是不相符合的。即使将进入城镇的800万劳动力不计入城镇失业的计算,年底如果只解决800万就业,失业率也会上升到6%以上。经济过热,是企业都愿意投资,新开工工程和投产企业很多,劳动力需求很旺,甚至劳动力供不应求。在目前的经济运行中,丝毫看不出这种过热的局面来。如果真能将中国的失业问题缓解了,社会稳定了,就是热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低,特别是一季度GDP增长9.9%,上半年平均增长8.2%,1—7月增长投资32.7%,出口增长33.4%,为什么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过去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就业弹性上做文章,说GDP增长多少,可以带来多少个就业岗位。其实,能不能增加就业,关键是GDP增长的内容是什么,投资投到了哪里,出口产品的要素结构如何。如果GDP增长是大企业、技术进步、大马路、大广场、高速公路等内容成长推动的,那么,可能增长速度很快,反而会有更多的人失业;如果投资总是投资于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即使投资增长很快,对增加就业又有多少作用呢?如果出口结构不是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优势,而是其结构向所谓的提高技术含量调整,那么出口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劳动力就业岗位的增加,甚至可能在出口增长的同时,减少出口生产所用的劳动力。

  第四,贷款放量增长,是这几年银行体系为了平衡因惜贷导致存差太大的举措,是这几年贷款紧缩后的恢复性增长,不能据此就认为经济过热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存款比从1993年以来,是持续下降的。从1993的贷存比113.8%,转变为1996年以后的存大于贷,而且到了2002年时,贷款占存款的比率只有76.8%,银行内部存大于贷的存差近3万多亿元!7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79万亿,各项贷款余额16万亿,存差4.79万亿。许多学者和官员就是因今年1—7月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长9953亿元,认为贷款放量增长,经济开始过热。实际上我认为,这几年银行惜贷,要么上存,要么买国债,就是不情愿给企业贷款。今年上半年贷款放量,一是国债边际发行量下降,银行边际可购买国债量减少;二是上存存款的利息太低,再加上银行贷款稀释不良资产。我认为是一种恢复性的贷款增长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因此,央银目前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商业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率,也无不可。但是,近期出台的政策中不准有房子的居民,再从银行贷款购买第二套房子,既有失市场经济原则,有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来管理市场经济之嫌,又对盘活城市二级房地产交易和出租市场相当不利。

  我们的一些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问题时,总是从M0到M2的多少看问题。认为M1和M2增加,是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会导致经济过热。实际的经济运行中,M1和M2是潜在需求能力,只有它转化为贷款时,才变成了有效需求;如果转化不成现实的需求,虽然它是银行中的存款货币,但它只代表储蓄,即仓库中、货架上的商品,是供给在银行中价值符号。因此,银行中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如果不能及时地贷出去,对于扩大投资需求是没有用处的。在中国以M1和M2的增加来论证没有通货紧缩,在理论上是一件尴尬的分析,如果M1和M2增长很快,但是实际经济运行中款贷不出去,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将会与实践大相径庭。本来是通货紧缩,物价负增长,他可以认为是没有紧缩,甚至他可能还会说有通货膨胀的危险。

  实际上,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和关系,从金融角度看,最基本的还是存款与贷款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假定制度是既定的,存款和贷款的关系也是既定的,即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机制和渠道是顺畅的。因此,可只考虑影响其基本关系的利率、准备金率和国债的吞吐。而除此之外,如果某种特殊的因素影响存款过多,贷款贷出去的较少,总需求必定要萎缩。如果这种萎缩是体制原因造成的,则利率、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总量性的政策医治不了这种病症。

  实际上,居民消费结构中,一个很大的支出项目就是居住,在国外要占到30%,而且由于住宅商品的不可侵害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用信贷方式来进行住宅消费,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因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贷款结构中越来越多的比例用于房屋的生产和消费,是正常的趋势。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总体上还远没有改善,城市化需要给进城的人口提供更多的租用和交易的住宅。而目前来看,给低端百姓的低价、中小户型住宅供给根本就买不到,房屋生产和消费根本就没有过热。现在的问题是:1、各地政府搞所谓的城市经营,将土地价格抬得太高、从房地产上收费太多,建筑成本无几,但是卖给百姓的住宅价格离谱;2、由于低端房产因地价和收费而不挣钱,高端住宅市场虽然政府地价高,收费多,交完以后还有可观的利润,房地产商们大多都去开发别墅等高端品种去了。因此,能不能不让各级政府炒地谋利,能不能将收费降低下来,能不能让大多数百姓园一个住宅梦,是房地产市场能不能从目前的高端过热,低端过冷,向供给层次和结构正常化调整的一个关键。

  第五,股市股指是不是大幅度上涨,也是一个经济是否过热的重要指标。从今年以来的股市走势看,看不出来有大幅度上升和过热的苗头。虽然深市和沪市股指在一季度低位有缓慢攀升,但是到了4月,开始下跌,目前分别在3100点和1400点上下波动,大幅回升无力。对于以后的股市行情,中国证券报8月15日有关文章分析认为,“从央行连续大量的发行票据回笼资金,尤其是发行500亿元的巨额央行票据来看,很明显,下半年抑制货币供应已是必然。扩容的压力更是不争的事实,同期开放式基金遭受巨额赎回,现在还没有停止的迹象。资金供给方面,6、7月份市场虽然先后有社保基金和QFII入市,但即使这些资金全部投资到A股市场中,也只相当于市场流通市值的1.5%,对缓解资金面紧张的压力并无太大作用。而准许券商发债,具体规模尚不得而知,而且还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股市仍然是过冷,而不是过热。

  结论是:中国经济并没有过热,仍然在过冷的区间中运行。宏观上需要调整的是,投资结构要向增加就业的劳动力密集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倾斜,房地产贷款和建设结构要向中低收入居民能购买得起倾斜,贷款结构要向能增加就业的劳动密集产业和中小企业倾斜,出口结构要向能更多地利用国内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倾斜。这样,才能在高增长、高投资和高出口的同时,失业问题得到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得到增加,城镇居民买得起房子,消费与投资和出口同步增长,城乡居民在经济增长中真正得到实惠和利益。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室)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网络调查赢取丰厚大奖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精彩华纳铃声免费下载!还有精彩大奖哦!
  好消息-新东方新概念送教材! 学会哇啦哇啦说地道英语 考研&MBA冲刺早准备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激情燃烧柔情萦绕
和爱人一起迷醉…
非常笑话
非常笑话乐趣无穷释放压力倍感轻松
图片
铃声
·[范玮琪] 那些花儿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