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创投业标杆的美国两年多以来的首次季度增长,让人看到创投业低潮中的一丝希望。而中国的创投业似乎也有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动向。
陈朝冰/文
沉寂了多时的创业投资在今年夏天似乎散发出了一些本应有的热度:普华永道、Thom
son Venture Economics和美国创业投资联盟(NVCA)联合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今年第二季度,美国所有行业的创业投资为42.8亿美元,而第一季度的创业投资为40.4亿美元。按季度数据比较,这是自2000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创业投资市场首次出现增长。
8月8日,Zero2ipo清科公司发布的《2003年中国创业投资中期研究报告》也显示,在经历了2002年的低迷之后,中国的创业投资呈现出反弹之势。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调查数据显示,调查范围之内的创投机构在2003年上半年共对66家大陆及大陆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已知投资金额3.3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投资金额相比增长了30%,比2002年下半年增长104%,约为去年全年投资金额的79%。
被视为创投业标杆的美国两年多以来的首次季度增长,无疑让人看到创投业低潮中的一丝希望。而来自清科公司的这些数据,让我们近距离地感觉到国内的创投业似乎也有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动向。然而,中国的创业投资真的开始走向复苏了吗?
表面的繁荣?
在被要求用三个词描述中国创业投资时,宏技术投资亚太有限公司(宏亚太)总经理及合伙人陈友忠、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SBAIF,软银亚洲)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晶生和清科公司CEO倪正东各自使用的第一个词语分别是:初级、摸索和面临挑战。虽然用词不同,但同样都表达了对中国创业投资现状的忧虑。即使就增长以后的投资数据来说,上半年的3.32亿美元还不到美国上半年投资总量的4%,而且要全面地反映创投业的状况,一个投资总量的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作为创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圈,资本的退出、募集都同样地重要。来自清科公司的研究数据显示,与明显增长的投资相比,国内创投业的退出和资金募集的活动不够活跃。2003年上半年只有7家公司有募集资金,退出方面也仅有11个案例。
对于国内创投业上半年的增长,倪正东认为:“从投资量来说是反弹,这主要归功于外资创投。外资创投在今年上半年有比较大的增长,而本土创投相对稳定。但是谈到整个行业的复苏,还很难说,目前国内还没有解决融资和退出这两个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反弹可能是一种表面的繁荣。”
软银亚洲的黄晶生有类似的观点:“中国目前的情形可能是一个假象,现在有些创投机构着急投钱可能是因它的基金周期快结束了。”
更让人忧虑的是,长久以来创业投资行业面临的困难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本土创投的代表性机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玮前不久以融资难、投资难、退出难、环境难四个“难”概括了中国创业投资行业目前的艰难处境。而业内诸多人士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是,未来三年内相当一部分创投机构可能将投完全部资金,到时它们可能会因为无法继续募集到资金而难以存活。
而且,单从投资方面看,如果仔细分析其构成,也同样会发现相当大一部分的投资是由为数很少的几个大的投资案例带来的,对于这样的投资增长是否具有代表性和持续性,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质疑。
非典型性案例
在上半年国内创投业3.32亿美元的投资总量中,前三大案例的投资金额就超过了45%的份额。或许,分析这些案例的构成比简单地记取几个数字更有意义。今年第一季度最大的投资案例是软银亚洲联合新桥投资和中国网 通对亚洲网 通进行的1.2亿美元的重组性投资。其中软银亚洲与新桥投资共投入约6000万美元。排在第二位的投资案例是以华登国际为首的投资机构对United Platform Technologies(尚阳科技)总额为5000万美元的投资。排在第三位的则是软银亚洲对盛大网络4000万美元的投资。
而第二季度最大的投资案例是凯雷集团和3i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3000万美元的投资。排在第二位的则是以英特尔投资为首,指南基金、汇丰银行基金和法国NBP投资基金共同参与的对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1500万美元的投资。这些数额较大的投资案例,可以说是对投资总量数据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对于这样的数据能否完全准确客观地反映国内创投业的发展状况,宏亚太的陈友忠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上半年的大部分投资是在第1季度完成的,第2季度受到SARS的影响比较大,应该说下半年还有往上发展的空间。但是,如果撇开亚洲网 通等几个比较大的案例,对上半年国内创投业的判断和分析可能会更加客观和科学一些。”
尤其是对于软银亚洲和新桥投资对亚洲网 通6000万美元的投资,业内人士对该案例能否归入创业投资持有疑问。尽管从基金本身来说,软银亚洲无疑是一支创业投资基金,但是就案例来看,从严格的意义来讲,只有投入到创业企业中去才算是创业投资。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大案例的投资方几乎都是外资创投,很少看到本土创投的身影。这无疑又引出了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经历了这些年的风雨,本土创投究竟是否已经成长起来?外资创投在中国承担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个行业会和其他的一些行业一样,中外资逐渐走向融合吗?
割裂的中外资创投
今年上半年国内创投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与本土创投相比较,外资创投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而在去年,本土创投与外资创投在投资金额上是几乎旗鼓相当的。
自从1998年3月,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的政协一号提案算起,5年多时间过去了,本土创投在中国创投业这个大舞台上似乎一直未能唱上主角。不论是从管理的资本量、投资金额还是从管理团队的经验、国际化程度来看,都无法与外资创投相抗衡。而国内不完善的创投环境,直接受到冲击的必然是本土的创投机构,例如在退出机制方面,退出渠道没有建立一直是本土创投的心头之痛。相比而言,外资创投由于其资源网络的广泛性,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到海外上市或者在海外寻找到合适的并购方从而实现退出,比本土创投就多了一些优势。
业内人士对本土创投始终存有比较大的忧虑。黄晶生认为,在未来几年里,本土创投还不能达到自我维持的程度,而且大部分创投会自动消失。当然,与此同时,大家还是认可那些认真做事的本土创投,例如联想投资自成立以来,就以其认真务实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
即使是看来风光的外资创投,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严峻的事实:国内创投业发展的大环境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外资创投发展的一些瓶颈依然如故。首先从投资方面来看,本土企业中存在的关联交易、财务非透明化等问题一直让外资创投备感头痛。就退出方面来说,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多数的外资创投还只能两头在外,无法真正地落地生根:实现当地币值、当地投资、当地退出。
中外资创投各有其惑,或许联起手来可以扬长避短,共同来解决一些难题。然而在中国,外资创投和本土创投依然井水不犯河水,未能进行全面的合作。事实上,也并非是大家不愿意合作或者说没有合作的需求,而是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无法提供全面合作的支持。
在2002年,中外资创投的合作曾经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多家合资合作基金成立,但今年这方面又少有进展了。对此,陈友忠认为,在目前,外资参与人民币基金业务,仍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性质,只宜先行半步。对于3月1日正式实施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对中外资合作的积极影响,清科公司的倪正东认为尚需时日,陈友忠也认为根据该文件设立的基金大概需要到明年才会出现。但无论如何,大家还是一致认同,中外资合作是大势所趋,终将融合。
寻找突破
事实上,政府在创造和改善国内创投业环境的努力一直在继续。今年1月1日,《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颁布并加以实施的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法规。该法在资金、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做出一系列支持性规定,为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同时也间接推动了创投业的发展。
2月18日,外经贸部、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国税总局和外汇管理局五部委联合颁布了《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并从3月1日开始实施。该规定在很多方面都有一些突破,例如降低了外资在国内建立创投机构的出资额、延长了出资期限、提出了非法人创投企业的一些规定,以及制订了投资收益外汇汇出的一些规定等,这些都为外资参与国内创投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但是,该规定并没有达到业内人士的预期,尤其是在外汇管制、税收优惠等方面并没有新的突破。
6月4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外商投资创业投资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自2003年3月1日起实施。该《通知》针对将日常投资经营权授予一家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或另一家创投企业进行管理运作的创投的外方,做出了可按在我国境内没有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规定,该税率为20%。虽然该税收较以往有所松动,但范围有限,而且“双重税赋”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多少让外资创投有些失望。
除了政府在创造和改善创投业发展环境中应该承担应有的义务外,中外资创投本身应该是推动国内创投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事实上,一些创投机构继续在现有的政策空间中寻找一些可能的突破。
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鲁伟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提出了创业投资公司投资组合信托框架下的资产证券化解决方案。根据该方案,可以在创业投资公司现有或拟投资的项目中,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状况构建投资组合,在此基础上设立信托计划,以利用委托人的资金收购创业投资公司的投资组合。郭鲁伟的这一构想为国内创投业的融资和退出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当然,这一构想能否真正实现还难以预料。
IDG的王树则在QFII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QFVC(合格的境外创业投资者)的构想。根据这一设想,合格的境外创业投资者所投资的创业企业在国内A股上市后,创业投资者所持有的股份经较短的锁定期后即可自由流通。除此之外,诸多本土和外资的创投也在积极地探讨和寻求可能的合作之道。
来自政府的突破和来自民间的积极努力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局面:虽然创投行业本身还并不是那么令人欢欣鼓舞,但总是有新的声音出现。正如陈友忠所言:“国内创业投资真正发展也就只有三、四年的历史,而西方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国内发展到现在这样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中国的创业投资需要长远的布局,未来它会有加速成长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