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价为平价,45%是否属于炒作 脆弱的医药体系能否打得起价格战
本报记者张帆
“药都”的药价风暴不光存在于竞争者商业运作上的较量,掺杂其间的还有激烈的观点碰撞。同行打压、供货商断货,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
记者在石家庄采访期间,接触了多位药品零售业、制药厂以及监管部门的人员,最强烈的感受是,面对平价药店这一新生事物及其带来的冲击,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平价”是谁封的?
虽然“老百姓”的正式名称中并不包含“平价”二字,但人们更愿意称呼它平价药店。对此,石家庄药监局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药监局掌管着药品零售企业的入门大权。记者在采访该负责人时,他一听说是来采访“老百姓”的事,便表示奇怪:我真不知道你们记者是怎么想的,这种事有什么好炒作的?
他表示,对平价药店,药监部门也是按一般的药品零售企业来批的,不存在特别优惠的问题。只要验收各项条件合格,就能获得许可,也不存在异地企业受歧视之类的情况。来了石家庄就是本地的企业,没有什么区别。
这位负责人一再强调他的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而他认为,平价药店的说法不规范,平价不平价现在国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多少就是平价多少就是高价,“你叫平价药店难道别人就叫高价药店?”
他对现在不少人称药价“虚高”有点不明白。他说,此言何出呢?只要是在国家最高限价范围内,就是有道理的,也是合法的。
他认为,药能卖便宜,有三种可能,一是假药;二是不讲信誉,比如拿了药厂的药不给钱,而是很便宜地卖出去;三是在企业经营成本允许的范围内,挤掉价格水分。
他说,现在药品零售市场已经放开,保护市场的情况已经不存在,政府也不会出面保护谁的利益;而对平价药店受到同行的打压,他表示这是竞争的问题,实际上平价药店也在打压同行,竞争本身很残酷,它给所有人出了个难题,也要允许别人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反击。
他说,药品这个行业有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除了价格竞争之外很难有别的手段,它不像家电有售后服务一说,药品一旦卖出去,产生不良反应也与药店无关。
老企业的利益该不该维护
作为一家老字号,石家庄乐仁堂集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医药价格的改革,也接连推出多次降价活动,但他们对“老百姓”大药房的降价行动却颇有微辞。该集团董事长秘书张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医药这样一个历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非常脆弱的产业链,现在搞无序的价格战,最终毁掉的是一个行业。而有此担心的人也并不在少数。
对国家最高限价,张建军说他个人认为尽管制定的不尽合理,但却有存在的必有。因为医药行业投入大风险高,一味打价格战,最终会损害到制药企业的利益,影响到医药产业源头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受损的是整个社会。作为一个产业链,从厂家到商家,生产到销售,都要有正常的利润在其中,大家都有利可图这个行业才能发展。有一环违反了这个规则,肯定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平衡。国家规定,从厂家到老百姓有将近40%的利润,现在平价药店30%的利都不要了,真不知道其目的是什么,纯粹为了取悦顾客?“一切为了老百姓”,这是搞商业还是搞运动?
张建军说,经过十几年形成的这个产业链,现在要打破,代价是非常大的。中国的医药行业不像欧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拥有雄厚的资本。我们从计划到市场才几年工夫,医药工业还十分可怜,而医药商业单位则基本上没有利润可言,我们公司是中国药品零售的前五十强,去年销售额为9.4亿元,利润才500万,利润率不到1%。目前中国医药商业企业13200家,销售超过50个亿的只有两家,超过20个亿的11家,河北34家商业单位,只有三四家赢利。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市场,还说药价虚高,还要打价格战,是不理智的。医药市场还很脆弱,不稳定,还应该用市场化的手段来保护。在国家限价的范围内进行调整还是比较稳妥的。
说起老国企的苦衷,张建军表示,老企业包袱太重,现在乐仁堂每年要拿出利润的40%来消化包袱。而且用人机制与用人成本上说,也很难与新出现的企业相抗衡。他认为,医药行业承担着许多社会责任,有许多不是企业能够解决的,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的竞争,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张建军还提出一个最大的质疑。平价药店如此低价究竟是在靠什么来维持。而他个人认为,平价药店更多的是在炒作一种概念,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招数,“他们凭借雄厚的资本靠低价杀入市场,哪怕现在不挣钱,但其看好的是将来,做大了可以操纵生产,垄断市场。而在几年之后,外国医药零售行业一旦入驻,他们就可凭自己跑马圈地形成的庞大体系与之讨价还价,至少可以卖个好价钱。”
但张也承认,这是纯粹的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他还表示,现在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新的业态出现,老的模式不被认可,我们肯定也要变,比如商圈的选择更贴近居民区;超市式的经营管理等。
对于当前药品市场的价格竞争,有业内人士指出政府不能缺位。当前对药品流通的管理偏重于突出执法管理,政府在监管中仅仅盯在流通过程的合法性上,缺乏药品流通行业的协调监管和统筹规划,还没有真正研究药品销售的价格秩序问题,造成行业的不规范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站出来,制定市场规划,使药品价格有章可循,以便让社会上已经萌芽的药品降价行为变成普遍的规则,而且更加理性。
平价药店细算45%的来历
平均降价45%,究竟是炒作还是承诺?平价药店的解释是,平均降价45%是针对国家核定的零售价而言,降幅比较大的主要是常用的普通药品和中成药。各种药品的降价幅度不同,平均降幅在45%。
一般医药产品销售不招标进入医院要经过9个环节,而医药产品进入零售药店的过程也有9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有利可图,当然到了消费者手中价格就比较高。而平价药房直接从厂家或大型批发企业进货,直接送达消费者,省却了8个中间环节,加上管理方式的转变,管理费用又降了40%,药价因此可以下降。
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医药公司可以拿到药品批发价5%-15%的利润,医院和零售商可拿到10%-30%,剩余的30%-50%就以回扣的方式落进个人的腰包。平价药房就是绕开了回扣黑洞,所以才轻装上阵。我国目前的药品市场至少有30%左右的降价空间。而平价药房平掉的就是这30%左右的流通费用。
“老百姓”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利用集团公司大批量采购的优势,在降低营销费用的情况下,赢得在厂价基础上下降20%的价格空间;二是以药品批发企业为依托,与药品生产企业建立直接业务关系,核算降低成本15%左右;三是采用现金进货方式,使厂家或药品批发企业降低了资金风险,可使药品进价低于一般市场进价5-8个百分点。而现代化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薄利多销、超大规模的经营策略,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成本和营运成本,这些优势整合后也就使平均降价45%成为了现实。
医药企业呼唤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郭玉民是石药集团市场经理,作为制药企业中与市场打交道的人员,他是如何看待平价药店的出现呢?
郭玉民首先肯定地说,平价药店的出现是一个市场行为,符合群众用药的需求,是大势所趋。
他说,药厂的利润在国家几次降价之后,特别是基本用药利已经很薄。但这边在降价,那边旧的医药管制体制还没有打破的话,老百姓依然体会不到降价的效果,制药企业却因为利润降低,影响了投入。
国家几次降价都是在降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冲击最大的不是商业而是企业。现在流通企业数量大,效率低,缺少集中物流配送,商业运营成本过高,利润当然不高。这还形成恶性循环。对药企来说,回款周期医院要两三月,好一点的商业企业一个月,流通企业效率不高,大量占用企业运营资金,造成大批应收账款,对企业极不公平。
郭玉民指出,现在药价过高主要在医院。他说,药厂的产品分两部分,一部分面对商业企业,搞批发;一部分通过医院走临床,这部分药由于有医院的资源,不愁没有销路,厂家往往定价就偏高,一支药几十元,广告费用也加进去,还要给医生费用。这样做,医院也可以按国家规定的加价率获得更多的收益。许多合资药厂开发药品时定位就清楚,就是瞄准医院,做高价求高利润。而国有大型药厂,更多地承担了社会责任,大路药品比如青霉素,几十个流程下来才挣2毛钱,还不如一瓶纯净水。现在一些医院的做法就是,你的药便宜我干脆就不进。所谓国家最高限价,我不认为是保护药企,也没什么实际价值。医疗费药费不分开,中间商利润不拿走,医生不合理报酬不取消,合资药胃口越来越高,这药价没法降下来。
他认为,平价药店的出现是一个冲击,现在平价药店处方药比重在加大,在削弱医院,但医院也在想办法,比如密码方等。
他说,平价药店成本低,效率高,对制药企业绝对是利好。其他药店达不到这个管理水平,就是不适应市场。现在国家有了GMP、GSP的标准来规范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通不过就得关门。
药品零售业变革预演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今年1月1日起药品分销服务业已正式向外资开放,一旦条件成熟,有实力的外资医药零售商将进入中国市场。这块阵地迟早要有一场苦战。而目前,国内药品零售业普遍存在数量多、质量差、规模小、管理落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能叫响品牌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业内人士认为,“老百姓”的杀入,其实可以看做是外资进入的一场预演。整合势在必行,降价乃大势所趋。
改革医药流通体制,将是今后几年医药零售行业直接面对的现实。据国家药监部门透露,现行的医药国有、集体经营,四级站批发模式将被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的集约化配送制、连锁制所取代,连锁经营是未来医药零售发展方向。而现有的许多连锁企业实力弱,网点少,不具备综合配送能力,只是松散联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百姓”的出现,意味着该行业洗牌开始,结局将是现有零售企业向规模化挺进,多数中小药店将加盟连锁或被淘汰。老百姓的运营模式为医药零售行业降低成本,加强管理,注重质量,塑造品牌,提高竞争力提供了参考。
专家指出,依托着医保制度的全面实施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的大背景,我国药品零售市场将得到大幅扩容,预计未来五年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OTC销售市场之一,连锁药店将成为药品零售市场的主导业务模式并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先后颁布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GSP认证管理办法》和《GSP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医药零售的经营方向。GSP的实施将不断促使零售药店走上连锁经营之路。独立的零售药店将难以为继。
就在国内连锁药店圈地建城之时,国际连锁药店企业进入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将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初期他们可能主要考虑对较大规模投入市场风险的规避,将以合资的形式在中国主要药品市场建立零售店。在对中国市场积累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经验后,国际企业将更多地以外商独资企业和外资控股的形式参与竞争。有国际权威公司分析认为,国际企业从合资形式发展到独资形式的转变需要至少两到三年的时间。
国内企业能不能抓住这一宝贵的缓冲时段,加强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不断夯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许是“老百姓”给同业竞争者带来的最大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