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吴云雪
作为农村金融两大主要力量,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随着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讨论的展开,邮政储蓄的尴尬局面也成了决策者的一块心病。据悉,银监会今年下半年也将对邮政储蓄展开一些动作。那么,邮政储蓄的出路究竟在哪儿?
把问题摆在台面上
“只存不贷吃利差”,是社会上对邮政储蓄的大致描述。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现有的邮政储蓄体制不仅不利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也给央行带来沉重的贴息负担,尤其是对农村金融市场资金流出影响重大。
作为农村金融两大主要力量之一的邮政储蓄而言,在农村是“气度不凡”。据统计,至2002年12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7369亿元,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位居第五,其中65%的存款来源于农村,约4790亿元。这几个数字让人不得不质疑:邮政储蓄何以如此神通广大?
首先,邮政储蓄直接隶属于邮政局,而邮政局的网点遍布全国大小城乡,而且邮递员穿梭于各城镇和乡村间,大多兼任储蓄代办员,吸储能力相当强。其次,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汇兑资金滞留增加,促进邮政储蓄业务红红火火。加上国有银行撤并网点和清理农村基金会,为邮政储蓄开拓农村市场“让出”了空间,不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清退的协储员“倒戈”加入邮政队伍,而这部分金融机构的代办存款也全部划给了邮政储蓄。此外,利率倾斜性政策也导致了邮政储蓄机构强劲的利益驱动机制,由此引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直接推动了邮政储蓄的超常增长。
邮政储蓄成了“抽水机”
目前,邮政储蓄在全国1700多个县、市实现了通存通兑,有营业网点2万多个,哪怕是远在边境的一个小镇,都可以通过邮政金融网提取现金,这些资源优势明显超过农信社。
农业具有比较效益低、风险相对高等弱势,对外部资金缺乏吸引力,外部资金很难流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自身积累的资金很大一部分通过邮政储蓄流向了工业领域和城市,出现了所谓的“抽水机效应”。曾在国内发起民营银行试点研究的著名学者徐滇庆就曾说道,邮政储蓄将从农村吸收的存款逐层汇集后统一交给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收到邮政储蓄资金之后,一部分购买国债,一部分通过国有商业银行放贷。结果,穷乡僻壤的农民做豆腐、卖鸡蛋好不容易攒下的血汗钱反而倒流进城,被国有企业占用了,农村、农民贷款就更是雪上加霜。在此层面上,邮政储蓄是农村金融困难的一个重要问题。
仔细斟酌开处方
去年11月,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就已经表示,央行正在研究邮政储蓄的转型,一是考虑降低其在央行的转存利率,二是逐步让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吴晓灵认为,让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就意味着它同时要承担运用资金的风险,所以它将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会毫无顾虑地大量吸储了。届时,除了继续转存央行外,投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以及进入同业资金拆借市场等,都是邮政储蓄资金的主要出路。
事实上,对于邮政储蓄的出路,早有“成立邮储银行”一说,但到现在却还未开张。到底问题卡在哪儿了?是“上面”不干,还是“下面”不愿意,还是更多更复杂的原因?
一位专业人士认为,实际上在“下面”从事邮政储蓄业务的职工非常希望成立邮储银行。一直以来是拿邮政储蓄盈利的钱填补邮政的亏损,剩下的大家一块分,吃大锅饭,所以邮储职工的工资就低了,跟邮政那边一样,比银行职员的工资低得多。问题出在邮政局。如果成立邮储银行,那么它就要从邮政分出去,而自1998年邮政电信分家,邮政亏损严重,邮政储蓄收益占邮政局总效益的一半以上。王先生认为,邮储银行之所以迟迟建不起来,实际上是各部门之间的博弈,谁撼动了谁,谁就赢了。现在谁也没说动谁,就只好维持现状。
由于中国邮政储汇管理体制的特殊性,邮政储蓄一方面独立于邮政局的其他业务,另一方面又隶属于邮政局,没有独立的核算体系和行政管理机构。在这10多年的经营过程中,邮政储蓄使用的是邮政局和场所和固定设施,在人员上交叉使用,资金上相互占用,在局部利益阻挠面前,邮政储蓄银行难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指出,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再分配,而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邮政储蓄和传统邮政要分离,因为国家给邮政储蓄的定位是立足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三农”,但改革必须强调“风险分担、利益共享”。
冯兴元指出,邮储银行不一定是由中央银行来建,也不一定是只建一家。其一,改革的方向就是市场化,如果说由央行来组建一家国有商业银行,那有什么意思呢。现在邮储从邮政剥离的难点就在于邮政储蓄没有独立的成本核算体系,也就不好做出利益划分。所以建立邮储银行一定要做到产权明晰。我们可以引入投资者,中国邮政可以适当多一些股份,同时引入私人投资和外资,央行要帮邮政储蓄实现股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