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业辉
背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研发优势,在传统的理解当中,高校校办企业应当是最具发展潜力、最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以联想、北大方正、北大青鸟、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为代表的高校校办企业的迅猛崛起,使高校加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然而,最新研究结果却表明,不少高校校办企业经营业绩平平
,不仅效益低下,科技研发水平也并不突出,有些方面甚至比传统的国有企业更糟糕。
校办企业危机四伏
高校不仅具有研发优势,而且有些著名高校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一段时期以来,校办企业遍地开花,冠以学校名称的“附属”企业更是不计其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办企业的弊端开始逐渐暴露。
据教育部科技中心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有575所普通高校办有校办企业5039个从业人员达23.76万人,销售收入607.48亿元,但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学校只有83所,仅占学校总数的14%,超过10亿元的学校12所,仅为2%,企业规模明显偏小。
校办企业发展趋缓。1997年,全国共有校办企业6634家,2001年下降为5039家;1997年企业净利润为23亿元,2001年仅增至35亿元。与2000年相比,2001年企业净利润下降了1.14%,其中科技型企业净利润下降了13.34%。
科技型企业比重偏低,负债率偏高。2001年的5039个校办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为1993个仅占企业总数的39.55%;956.33亿元资产总额中,负债达475.0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49.68%。
最近北大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在对中关村所有校办企业进行拉网式调研后,完成了一份题为《中关村校办企业现状与问题研究》的报告,报告得出两个综合性结论:校办企业比其他企业的效益更低,主营业务收入、销售利润、税费总额和出口额都比其他企业明显偏低;校办企业的研发水平较其他企业并不突出,技术创新不具优势,人均研发投入、人均专利数、新产品收入比其他企业反而更低。
课题组成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周黎安说,校办企业效益差不是个别企业的特殊现象,而是整体结构性矛盾。
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
调查显示,校办企业效益低下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产权不明,校企不分,使校办企业与国有企业一样面临复杂的激励机制问题。
有资料显示,2001年,学校独资的校办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3.89%,而且100%的校办企业与学校存在着隶属管理关系。周黎安说,国有资产比例过高、企业与学校联系过紧,都会导致学校对企业进行干预,其结果往往是效益低下。
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校办企业净利润和税费总额为64.43亿元,而占企业总数83.89%的学校独资企业,其净利润和税费总额仅为34.48亿元,占53.52%。
人事关系不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校办企业与学校的“父子”关系、“爷孙”关系一方面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普遍高于一般企业;但另一方面,校办企业雇员还有很多为主办单位的在册人员,人事关系没有完全分开,约束与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实施。
从风险承担能力看,校办企业往往无形资产比例过大,资产负债率偏高,抗风险能力差。一方面,学校容易利用无形资产对企业进行干预;另一方面,企业也容易以学校为依托动辄贷款,不思进取。
此外,校办企业还存在效率低下,市场运作能力低的弊端。由于企业与学校有扯不清的关系,往往导致人浮于事;而出身科研队伍的管理人员,其市场运作能力又往往偏低,导致企业销售水平低,存货水平偏高。
中关村某科技公司经理刘女士表示,科研成果与市场脱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她说,我们聘请了一些老专家,他们在学术界很有影响,但有些研究成果却与市场有很大差距,不具备成果转化的工程技术路线,从公司的角度来讲,市场是创新的原动力,但校办企业却很难解决这一矛盾。
能否彻底改制?
周黎安说,高校办企业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国外高校很少直接办企业,对中关村9000多家企业进行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后表明,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是直面市场的民营企业,学校办企业这一模式本身值得反思。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赵慕兰说,虽然知道学校办企业不是一条最好的路子,但听到北大这个报告后还是感到相当意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校办企业、成果转让、接受企业委托开发或联合开发、大学办创业园等4个途径,虽然校办企业效果不好,但还应积极找出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大学创业园在国外也刚兴起不久,学校不直接插手企业,这一模式值得探讨。
北京市校办产业管理中心主任翟士良认为,高校办企业虽然不是最佳模式,但也并非没有一点优势。2002年,北京市校办企业销售总额达301亿元,比2001年261亿元上涨了15%,从纵向来看,校办企业仍在积极发展,关键是要消除制约性因素。
有关人士指出,对校办企业采取急刹车的措施显然不现实,根本的出路在于彻底改制。
2001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问题的通知》,要求以北大、清华为试点,全面推进校办企业改制工作,重点在于明晰产权关系、规范管理体制、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学校投资退出机制等,同时对无形资产评估、国有资产管理、校企人事变更及高校冠名权管理等事项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年多来,北大、清华联同其他高校,已就此召开多次研讨会和工作会议,一些校办企业的资产清理工作已经展开。
有专家指出,改制是必然的,但在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下,学校是否愿从、是否能从校办企业中完全脱身,还很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