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股市创出两年半以来的新高,而自今年年初以来,以中石油为首的红筹股已累计上涨超过50%。此轮行情的大赢家则是声明显赫的“股神”———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WarrenBuffett)。
与金融大鳄索罗斯相比,巴菲特显然更受欢迎,其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是深入人心。此番转战红筹股,巴菲特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不仅取得了20多亿港元的账面利润,更是给
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带来了希望,可谓是名利双收。
然而,此间业内人士也提醒投资者,无论投机、投资,资本总是难掩其逐利本性。一旦海外资本开始大规模抛售红筹股兑现盈利,就可能对香港股市构成冲击,香港可能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再次被海外资本视为“提款机”。
巴菲特号召力非凡红筹股上演“绝地反击”
根据已披露的信息,巴菲特目前持有23.48亿股中石油,股权比例高达13.5%,其平均持股价大约在1.6港元,而中石油目前市价约为2.6港元,仅此一项,巴菲特账面获利已达23亿港元以上。
对于证券市场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成功,巴菲特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石油勘探者在向天堂走去的路上遇到了圣徒彼得。彼得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为石油职员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进去。”这位勘探者想了一会,请求对大院里的人们说句话。彼得同意了。于是他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大院的门立刻被挤开,里面的石油职员蜂拥而出。彼得非常惊讶,就请这位勘探者搬进大院。勘探者却迟疑了一下说:“不,我想我应跟着他们走,那谣言说不定是真的呢。”
巴菲特要表达的是:华尔街上尽管有那么多受过良好教育、经验丰富的职业投资家,但证券市场上却没有因此而形成更多逻辑和理智。可见,缺乏理性已经是证券市场的老毛病了,而巴菲特则是善于利用市场错误的高手。
到香港主板上市的国有企业,大多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统计表明,在今年年初,香港主板上市的四成以上国企股市盈率低于10倍,1/4以上国企股年息率超过5%,约八成国企股价格低于每股资产净值,1/3以上股价不足每股资产净值的一半。在香港与沪深股市同时挂牌的国有企业有六成以上其H股价格低于A股价格的两成。
作为价值投资的代表,“巴老”的动向一直颇为引人关注,并很快引起了国际资本对红筹股的投资风潮。根据香港联交所资料显示,JP摩根此后就对十几只H股进行了增持。
巧合的是,就在巴菲特增持中石油后仅两个月,美林证券就在最新发布的“中国策略”报告中大胆预测:香港国企H股指数将在三年之内翻一番!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巴菲特不会长期持有中石油而将代之以阶段性操作
作为“股神”,巴菲特炒股的另一特色是“只买不卖”,其持有的华盛顿邮报股份,市值已上涨了近80倍,但巴菲特似乎从未有过卖出套现的念头,他曾戏称买到这样物美价廉家当的机会“如同亲眼目睹哈雷彗星”,它们应当成为公司核心资产和持续的收入来源。
但是“巴老”的长期持有是有条件的,西南证券研发中心的分析师王剑辉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模式主要有三种:(1)大比例控股直至全额拥有标的公司。GEICO保险公司、通用再保险公司、美国中部能源公司等都是这样被收归旗下。(2)重仓长期持有标的公司股票,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刀片、华盛顿邮报等公司即属此类。(3)有选择地买入卖出包括股票在内的各种有价证券。
王剑辉分析认为,尽管前两类投资是典型的巴菲特式的长期投资,因此又被称为“半永久性”投资,但是在巴菲特的投资经历中,也不乏第三类投资模式。王进一步举例说,例如巴菲特对第一数据公司股票、威廉斯能源公司可转换优先股、亚马逊公司债券等的投资就曾多次买卖,通过高抛低吸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巴菲特总是在公众忽略或是规避的行业领域发现回报潜力,当价值被市场认同后即获利了结,适当时候再重新开始操作。并且其买入卖出均无一定之规,也极少对增、减持某只股票。
现在再回头看看中石油的基本情况:独特的股本结构(高比例的国有股)、特殊的政治背景(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特定的市场(香港上市),对此,一向谨慎的“巴老”会选择长期持有吗?他能习惯“一股独大”的股本结构吗?能适应国内特殊的管理方式吗?
对此,王认为巴菲特持有中石油更像是中短期的投资。即便巴菲特决心长期持有中国石油天然气,也很可能像
对待第一数据那样炒作持有。因此王预测,巴菲特会在适当时候减持获利,待价格回落到一定水平再重新介入。至于减持的时机,按照“巴老”一贯的投资理念,王认为石油价格应是其参考的主要指标,而巴菲特目前在中石油上巨大的账面利润则为其随时减持创造了前提条件。他提醒投资者:巴菲特经验值得借鉴,盲目跟风不可取。
资料链接
什么是红筹股?
红筹股这一概念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香港股票市场。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把在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带有中国内地概念的股票称为红筹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