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到第五:广东寿险业预亏传言惊动保监会
面对外界的种种传言,中国保监会广州办主任王建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平静:“保监会并没有专程来穗调研,我们也没有因为保费收入下降而着急得不得了。”
本报记者 郑小兰 广州报道
广东寿险全面亏损?
如同今年南方遭遇的一场猛似一场的台风,曾经引领全国的广东寿险业也在今夏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波”。
风波的起源是一组统计数字。中国保监会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寿险业保费总收入104.7亿元,落后于江苏、上海、北京、山东四省,位居全国第五名,距离第一名江苏省200亿元的业绩相差近一半。今年年初,同样是保监会的统计显示,2002年广东寿险保费收入从第一名下降到第四名。
半年时间再下一城的消息刚一传出,广东寿险业界立时开了锅。
在目前广东寿险市场上,中国人寿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中国人寿的进退也决定着广东寿险市场进退。今年1月到5月,广东国寿保费收入一直是负增长,6月份才增长6%。据称,备感压力的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总经理陈冬至日前专程向广州保监办有关负责人表态,要在下半年冲一冲,提升广东寿险业业绩和在全国的形象。
新华人寿广东分公司则准备组织人员前往江苏考察,该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明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规模上看我们确实落后了,广东寿险业现在到了应该全面剖析的时候。”
及至后来,更有消息指称广东寿险业已经出现全行业亏损,市场甚至盛传广东寿险业增长幅度下降太快已经惊动保监会,保监会已专门派人来穗调研。
面对外界的种种传言,中国保监会广州办主任王建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平静:“保监会并没有专程来穗调研,我们也没有因为保费收入下降而着急得不得了。”
在王建眼中,广东寿险业并没有出现风声鹤唳的紧张局面。“今年上半年广东保费总收入同比增长幅度为23.6%,如果不与全国44%的平均增幅相比,单看这个20%多的增长幅度也还是高速增长。”
王建不同意外界对广东寿险低迷衰退的描述,至于说到广东寿险业出现全面亏损,王建认为这更是无稽之谈。
“单凭几个月的保费收入就下个结论未免太轻率”。
王建甚至还将广东寿险传统业务的高速增长引以为豪,据悉,今年上半年广东寿险传统寿险增长了7%,而全国是负增长9%。“传统寿险强调保障功能,这说明广东人投保回归到了保险本质。”
地下保单一直被视为袭击广东寿险业的罪魁祸首,有消息甚至颇有“根据”地指称这个数字每年高达100亿。
刚刚开完广东、香港、澳门、深圳四地联席会议的王建并不支持这一结论:“我不知道每年100亿地下保单的数字是如何算出来的,但这肯定是不准确的。
这次会议上香港方面提供的数字显示,去年香港新增保费收入是68.7亿港元,而且去年整个广东省的保费收入是170亿元,地下保单怎么可能有100亿之多?”
分红险玄机
王明友也不赞成“广东寿险业全面亏损”的定论:“保费收入只是衡量保险公司的一个指标,仔细分析广东保费收入构成,我们会对广东寿险市场有新认识。”
据悉,目前寿险保费收入主要来自于三大块:银行代理、团险和个人营销。
在江苏200亿保费收入中,银行代理58亿、团险35亿、个人营销100亿;在广东104亿保费收入中,银行代理18亿、团险14亿、个人营销70多亿。
“很明显,广东与江苏的差距主要是在银行代理和团险上,个人营销相差不是很大。”王明友表示。
数据显示,以银行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分红险产品在广东销售并不理想,今年上半年分红险全国同比增长近60%,广东只有44%;养老金全国增长50%,广东反而下跌了10%。
业内人士分析,分红险在广东市场不太火爆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以目前保险公司运用资金的渠道和能力,5年期的分红险到期后的回报不一定优于储蓄,投资理念较为成熟的广东人对此兴趣不大;另外,对保险公司而言,银行保险对保险公司本身价值增长贡献有限,像某公司分红保单卖一份要亏损2元多钱,其广东分公司对销售也没有太大积极性。
“银行保险与个人营销产品对保险公司利润率贡献相差10倍,现在有些公司为了争夺银行保险市场,拼命向银行让利,最后拿到这部分的现金甚至对保险公司价值增长带来负面影响。”这位人士表示。
该人士对全国寿险业增长过快表示担忧:“今年上半年全国保费收入40%多的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银行代理的保险,业界应该注意到其中的风险,冷静反思这一现象。”
外部因素
在研究广东寿险问题时,王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保费收入最高的地区是当时经济发达的国家重工业基地辽宁省,90年代中后期广东地区开始称雄,而近两年江浙地区又冲到了前面。
王建的结论是,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国内不同经济圈彼消我涨和经济热点转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尽管广东成为全国首个经济总量超万亿的省份,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但增速却较上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与之相应的是2002年、2003年上半年广东保费收入增幅也呈下降趋势。
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目前广东省人均保费不足2000元,低于江浙地区,广东保险占GDP的比例只有2.2%左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论是从保险的深度还是密度上,广东都与江浙地区有着差距。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品牌部盛瑞生分析:“这与广东和江浙地区人口的结构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有着较大关系。广东特别是广州深圳这两个城市,外来人口很多,没有长期居住的打算,再加上收入不稳定,遏制了他们购买长期人寿险愿望。”
另外,江浙人投资比较保守、投资渠道较广东地区少,当分红险作为投资渠道来炒作时,他们比广东人更能接受分红险这个产品,而不是直接投资实业和股票。
财富的分配也导致了这两个地区不同的保险消费。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王明友说:“广东地区财富正向私营企业主集中,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中产阶层很少,而江浙中产阶层较多。保险业最看重的是中产阶层,收入太少的人买不起,收入太高的人没有买保险的紧迫意识。”
一位业内人士提醒,江苏等地区寿险业崛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来自政府。目前广东的保险代理人是6万,江苏的保险代理人有12万,在江浙地区,保险代理人正成为政府大力支持的一种再就业方式,当地政府经常带着工商税务部门一起召开保险工作会,现场解决保险公司及保险代理人的种种难题。
相形之下,广东寿险业得到的“父爱”少得多。一位业内人士说,在上海、北京等地,保险代理人的营业税起征点是5000元,而广东一直是800元,直到今年才提高到2000元。广东保险代理人的三税加起来至少是17.5%,远远高于内地城市,这无疑影响了保险代理人展业的积极性。
对于工商部门,广东寿险公司也颇有怨言。“有关部门曾经出台专门文件要求工商部门减化设立分支机构的程序,在江苏等省保险公司的营业服务部办理工商执照很快,但广东的一些地市至少要半年时间。场地租了不能马上营业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运作成本。”
急功近利与行业内耗
在王建看来,广东寿险业真正的危机还在自身。“广东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离江浙上海尚有不小差距。无论是单证处理、服务水平,广东公司都要改进。”
广州保监办在一次调查中发现,本土保险公司中没有一家的总经理是广东人,就是副总这个层次,广东本地人也很少。“这不利于寿险公司在广州这个有着独特文化的城市开展业务。”
此外,广东的外资寿险公司老总可以做四五年,但内资保险公司却一两年就轮换一次。“频繁换人的结果是导致本土公司管理短视,对业务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在广州保险圈内,一个故事被广为传播:中意人寿去年进入广州一年投入了4000万费用,保费收入一两千万,可是人家总部却认为广州工作做得很不错。
“要是换作国内公司,总经理肯定会被换掉。”一位业内人士抱怨,“国内寿险公司股东没有长期投资观念,利润回报压力导致整个行业急功近利。”
这样的直接结果是,内资保险公司趸交单数多,而外资公司分期缴费单多。“为了做业绩,各家保险着力做大团体险,其手法一是‘长险短做’,二是拼手续费,你给2个点,我给3个点。这样竞争的结果是当年保费收入规模很大,却可能会出现大规模退保;而一些应该返给客户的正当费用却返到了某些关键人手上,形成腐败。”
一些寿险公司拼命扩大规模还有来自于同业的竞争压力。广东是仅次于上海以外中国第二大保险市场,目前已开业的寿险公司有13家,财险公司12家,保险主体的增加,必然导致市场格局的重新划分。
而争市场首先表现为争夺优秀保险代理人。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外资公司的进入对广东保险市场冲击很大。1999年信诚保险进来后,推行营销底薪制,从中国人寿、平安恶意挖角,中英、中意进来后开出更高价码对保险代理人‘一次性买断’,保险公司不是比培训比品牌而是比成本。”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挖角战恶果已经显现———广东一批骨干保险代理人成为“跳蚤”,谁给的价钱高就“转会”到谁那儿去,各家保险公司人力成本不断推高。
这位业内人士坦言:“上海也有挖角,但没有像广东这么严重。为什么广东寿险业做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不规范,越不规范越做不大。”
王建也承认,广东保险公司“急功近利、浮躁”需下猛药症治。“我们会在创造公平健康市场环境方面再做努力,促使保险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引导保险公司将竞争重点放在服务产品开发、以及市场研究上。”
迢迢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