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为团长的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9月3日结束了为期10天的“陕西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专题考察。
常委们重点考察了陕西西安交大开元集团、西安金花集团、陕西西安东盛集团、西安海星集团、咸阳步长制药集团等陕西省一批知名民营企业。
民资增量盘活国企存量
党的“十五大”把民营经济正式确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作为“有益的补充”。陕西省委、省政府也适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决定。此后,陕西民营经济呈现了总量扩张、质量提高、贡献增加的良好态势,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在该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1997年至2002年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1.8%上升到38.2%,年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金花、海星、步长、东盛等一批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提高。
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已有了相当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更需要寻找一个新的飞跃式发展的空间。国企改制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1999年,西安金花企业集团对西安大庆制药厂整体收购,通过注入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机制,使这家具有34年制药历史的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收购大庆制药厂后,金花对大庆制药厂从设施设备到厂容厂貌进行了全面改造更新,对员工进行再培训上岗,使得大庆制药厂的软硬件设施大为改观,并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管理,狠抓销售,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药厂的销售收入当年就从原来的不到1000万攀升到3000万元,2002年达到8000万元,生产与销售创下了该厂历史最好水平,使这家步履艰难的老药厂进入了良性的发展循环。
金花企业集团总裁吴一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并购大庆制药厂,企业的产品结构更加完善,企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张,达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正实现了金花、大庆制药、政府“三赢”的目的。
民企实现快速发展
搞活国有企业的出路是走向市场化,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所具有的生机和活力,正是陷入困境的国企所缺少的。
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国企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市场信息资源等条件,既可以帮助一些国企走出困难,又有利于缓解再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而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可实现自我跨越式发展,是迅速介入新行业的有效途径。
陕西东盛企业集团就是通过积极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造,迅速成长为国内知名的药业企业。
自1996年开始,东盛先后参与了十几起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其中既有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也有中小型国有企业;既有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也有经营效益良好的国有企业,地域跨越陕西、青海、江苏、广东、山西、湖北6个省。
总体上来说,东盛参与的这些国企改革案例都取得了成功,改革后的企业经营效益、员工收入、上缴税收都有显著的增长,基本上实现了合作方双赢,企业、员工、政府三方获利的局面。
1996年12月,东盛集团成功兼并了陕西卫东制药厂,从此进入了制药行业。第二年陕西卫东制药厂更名为陕西东盛制药有限公司,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上缴税收200多万元。1998年兼并了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西安化工医药供销公司万年经营部,成立了专门负责集团的药品销售的陕西东盛医药有限公司,为构建东盛全国性的医药营销网络,实现销售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9年,东盛对上市公司青海同仁铝业股份有限公司53%国家股股权进行了收购,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2000年2月同仁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盛集团成为陕西首家在省外成功借壳上市的企业。
今年5月,东盛集团受让了国内老字号中药企业———山西广誉远中药有限公司95%的股权,进入了传统中药及保健用药领域;6月受让上市公司———湖北潜江制药29.5%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从此东盛进入了眼科用药领域,丰富了集团的产品线,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7月整体受让国药集团国怡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开创了东盛参与国有特大型企业改制的先例。
记者得知,从兼并陕西卫东制药厂至今,东盛集团目前已经拥有员工7000多人,总产值近40亿元,有全资或者控股公司20多个,其中3个为上市公司的大型集团公司,位居全国医药行业60强的第25名。
步长集团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采用了全资收购的方式,这种方式保证了主体的绝对经营管理权和发展决策权,利于集中管理和效益管理的顺利进行,保证企业在兼并后得到顺利快速发展,也减少了兼并重组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所收购的山东恩奇药业有限公司,在重组后第一年就扭亏为盈,两年后成为山东省20强企业之一。
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实现社会主义不同经济成分结合的优势互补,又能达到二者相得益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之目的。目前,陕西省的民营企业数量虽然很多,但上规模上档次的并不多,可谓“一片郁郁葱葱,不见参天大树”,而通过参与国企改制,民营企业自身的规模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快速。
参与改制的忧虑
从目前情况看,民企参与国企改革,有不少成功经验,也有不少阻碍和失败,期间充满酸甜苦辣。如何很好地“消化吸收”被兼并企业,是所有参与改制民企面对的一道难题。
1999年,西安海星集团收购了河南全民性质的一家血液制品研究所,海星集团重新注册成立了海星郑州邦和制药有限公司。但在管理人员进驻后,发现企业内新旧之间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撞击得很厉害,原先的国有企业在转制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适应。老职工不能接受新公司的管理理念和制度。
此外,海星集团近年来也先后与西安、安康、宝鸡等地的部分国有企业进行意向合作洽谈,但是进程缓慢,虽然当地政府很支持,但是某些单位的领导却以各种理由予以阻挠,漫天要价,不配合收购工作。
一家民企反映在收购某地4家国企时,对方要求该民企一次性接受债权债务(负债总额8588万元,资产总额6496万元,负债率132%);一次性买断国企职工工龄,实现国企职工身份转换(710名职工,每年工龄2000元,共计费用3550万元);一次性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分别为1800万元和750万元),如此高的要价令那家民企望而却步。
而“吃进去难消化”的现象,更使得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热情打了折扣。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制约民企参与国企改革进程的最大“瓶颈”还在于观念和市场透明度。
有些国企的领导和职工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些国企领导为了维护自己利益总是设法阻挠,职工则想借此获得更多补偿,很多企业都已经名存实亡,工资发不出来,很多职工也不来上班,可是一谈到收购问题,大家又都来了,有些已经离开单位的人也回来了。
此外,资产评估、市场竞价、人员安置、债务处理等等产权购并环节还缺乏一套操作性强的科学程序规范,评估改制企业的固定资产时,往往对其使用年限、折旧率、装备水平等因素缺乏认真的分析研究,资产评估价值往往过高,对被收购企业的债务评估不实,资产评估周期长。
海星集团负责人认为,购并国企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安置问题,许多国企老职工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面对改革,许多职工不满意新职位,干部也做不到能上能下,离退休人员的包袱也很重。
金花集团总裁吴一坚认为,民企参与国企改制的难点还表现在,改制不彻底,改制速度慢、成本高、政策不到位。有的地方政府搞形式主义,如提出“靓女先嫁”的口号和宣传,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难,有的根本就不懂经济和市场规则,竟然让党委与企业签合同。
向来困扰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问题,也是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造的重要因素,民企参与国企改造,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但是民营企业融资是很难得到支持的,这就使民企在收购、改造国企大量失血后,难以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反而因此陷入资金运转困难的境地。
在采访结束时,吴一坚说,国企改制是为了让企业和职工活得更好。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和国企领导却没有弄明白,改制究竟是让谁活着、让谁受益?他说,显然应该是让企业活着、职工活着;企业收益、职工受益、投资者受益、国家受益。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民企参与国企改制的所有难题都能迎刃而解。(5B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