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组织型的国家,无论是谁都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隶属的组织,券商也一样。
因此,当券商们的增资扩股由好事变成坏事之后,当券商们的股票抵押贷款变成银行的清仓品种之后,券商们就只有去找组织哭诉,于是,便有了令人充满期待又不无失望的券商座谈会;于是,便有了2003年8月29日证监会主席签署的15号令;于是,券商发债终于成为
了现实;于是,沪深股市闻“债”起舞走出了久违的大阳线。
券商发债能拯救谁呢?
券商发债在水皮看来,一拯救不了券商,二拯救不了市场。
先说为什么拯救不了券商。
首先,券商们的困境并不是因为缺少资金造成的。不管是当年挪用客户的
保证金也好,也不管是委托理财也好,券商之所以会捅下亏损的黑洞,并不在于没有资金做自营,而恰恰在于手上的资金太充足,一旦方向做反,透支的魅力瞬间就变成可怕的魔力。资本市场是个利令智昏的市场,粗放的经营只会无尽地放大这种风险,而中国的券商正陷在违规违纪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连粗放经营的层次都谈不上。这就是为什么两年前券商的增资扩股会成为投资热点而两年后却成为无人问津的冰点的重要原因。
其次,券商发债的规定排除了绝大部分券商“搭顺风车”的可能。无论是除资产10个亿以上的规模要求,还是最近一年必须盈利以及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利息的盈利要求,都意味着券商发债体现的扶优抚强的政策导向。这既是证监会的谨慎,又体现了这个行业的风险,同时这更意味着那些陷入经营困境的小券商,那些最渴望资金的小券商面临的最终是破产兼并的命运。
再说为什么拯救不了市场。
原因之一在于这个市场的低迷并不是因为券商缺乏护盘资金造成的。尽管证监会对7月份股市新增开户数出现负增长作出了澄清,但是股票持有的集中度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增加,散户开户数的增长也会出现滞涨的情况。从长远的角度看,随着QFII、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的进场,沪深股市的资金供给还是有保证的。
原因之二在于与这个市场的低迷和有限资源的错误配置有关。不该发行的
公司上市了,不该发行的基金发行了,市场的资金被误配到了不该拥有者的手中,市场交易的成本变相上升。于是日益警觉的投资者理性成分像泡沫一样膨胀,对于上市公司的增长业绩或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导致业绩和股指出现背离走势。只要这种误配一天不消除,那么这个市场就会永远戴着脚链跳舞,投资者的信心就不可能完全的恢复。
券商发债让人想起了那首动听的歌谣:“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扑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忘不了”。
有组织的券商就像有妈妈的孩子一样幸福。 (3B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