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你的“粉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30日 00:00 粤港信息日报 | ||
·慕容紫薇· 精英们用英文讨论问题或者讨论英文的问题时,我都只能闭嘴,虽然曾经自以为英文不坏,证据是当年高考英文90好几分,但是到底好多年(都不好意思说到底多少年)不用了,那是永远隔靴瘙痒的一种语言。某日吃晚饭,桌上一干精英们不知怎么说起足球,足球这玩意我懂,至少游戏规则明白,谁长得帅更是闭着眼都门儿清,可惜他们撇开最浅薄我也最 后来我才闹明白,最言辞激烈的那位同学为什么总是一副“俺就是真理”的腔调,因为他当年的高考英文成绩是全国第一或者并列第一,100分。该同学和我同年参加高考,所以有比较意义,更重要的是,该同学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把那隔靴瘙痒的语言丢下,和鬼子谈判什么的都运用自如,他有理由这么牛。他猛烈抨击香港的英译中,尤其是人名和地名。比如“贝克汉姆”,给搞成“碧咸”,那都是什么?比如“雪梨”,你知道是什么地方吗?悉尼啊。再比如“泰坦尼克”,给搞成“铁达尼”,他认为也是败笔。他用纯正的美式英语说Beckham中的ham怎就变成了“咸”?座中另一位精英是广州本地长大的,说香港人用的是粤语的音来翻译,ham就是“咸”,用粤语念才有味道。 直到我把甜品都扫光了,水果吃到尾声时,他们还在争论。嘴巴比较大的人除了爱吃,另一特点是爱说,不幸这俩毛病我都齐了,忍不住总结发言:“你们俩,英文都不错,不过一个普通话太好,粤语却不通;另一个呢,粤语不错,但是汉语拼音没学好,所以是鸡和鸭在唧咕。” 其实“碧咸”有什么不好?中国古人有点文化的都有字和号,善于把最简单的东西搞复杂。卖笔和纸的地方,不叫“便利店”,偏叫“朵云轩”,没文化的人自然敬而远之。现代香港人却有本事把神圣的东西通俗化,“贝克汉姆”是大号,“碧咸”却像老邻居叫的“小毛头”,透着亲切,当然得用粤语叫,如同周星驰的片子,一定要看粤语版,配了普通话的都是水货,味道尽失,前提是你得对粤语的表达方式游刃有余。平心而论,“奔驰”当然比“平治”翻译得好,先不说字意,后面那两字看着像是日本名,首先就让大多数天生没法喜欢日本人的群众想绕道。“铁达尼”好像比“泰坦尼克”好,前者容易记,并且总让我想起周润发和吴倩莲做的那个好像叫“铁达时”的手表广告,就因为这个原因我拥护“铁达尼”。 英文100分的同学可能不知道香港人翻译得好的经典,比如CHANEL,国内的翻译是“仙奴”,亦舒的小说里叫做“香奈儿”,多么的古意和仙气——当然,那不是从英文翻译的。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一个香水名字,JOY,如果按照英文字面直译成“快乐”该多么无味,亦舒的小说把它叫做“哉”,有禅的意境了。 就因为这样的名字,大减价的日子在前殖民地与那样的香水邂逅,看仔细了标价,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于是先窃喜然后狂喜,像傻小子独占了花魁。买回来到女友处卖乖——因为我曾经不肯把那套对我有非同一般纪念意义的港版亦舒小说系列出借——送给她小说中女主人公爱用的香水可以稍稍平衡我的负疚之心。 没有给自己留,一来香水这东西像戒指,从来是人家送的才衿贵;二来,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想象的东西永远比兑现了的好。 当然,对于碧咸的“粉丝”(fans)来说,见到真人,永远比只见到名字疯狂。 关于这个“粉丝”,却不知谁是原创。据说,在这个年代,没有“粉丝”的人是失败的,不做人家“粉丝”的人,注定孤独。曾有前同事的女儿问我,你是谁的“粉丝”?我答不上来,才知道自己不仅失败,还老得兵败如山倒,连“呕像”都没有。 朋友们互相做“粉丝”,好像谁也饿不着了,才有了“圈子”,自娱自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