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顾氏制冷帝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9日 18:43 《新财经》 | ||
没有一家美国公司不是通过某种形式的兼并和整合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属于世界500强的企业是通过企业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帝格勒 顾氏制冷帝国雏形显现 本刊记者 杨慧萍 2003年5月30日,美菱电器(00521,200521)发布的提示性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合肥美菱集团控股公司当日晚将与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林柯尔)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将其持有的美菱电器20%的股权(8285万股国有股)转让给格林柯尔,转让价格为每股2.5元。这则公告,令连日奔波的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终于舒了一口气。 由于美菱电器70%股份都是流通股,格林柯尔此次以2.07亿元巨资将一举成为美菱的最大股东。当天,美菱的股票开盘就跳上了涨停板,一直萎靡不振的ST科龙也开始爬升。 如果本次收购能顺利通过财政部批复,则顾雏军旗下将掌控格林柯尔(8056.HK)、科龙电器(000921)、美菱电器(000521)等三家香港和内地的上市公司,拥有5个家电品牌(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恩、美菱)——一个庞大而实在的格林柯尔系悄然成型。 相较于前次高调入主科龙,顾雏军此次对美菱的并购显然低调了许多,顾显然不想再次品尝当年一夜成名却饱受媒体质疑的苦头。但近日,谨言慎行的顾雏军在北京停留期间接受了《新财经》的独家专访,顾带着咄咄逼人的霸气和自信,向记者讲述了其企业帝国今天的战略与明日的规划。 钟情美菱 “其实,美菱并购可行性调研早在科龙并购之前就已经开始。”顾雏军向《新财经》独家披露。 一心要整合制冷产业的顾雏军,有他一整套的并购原则。“如果要整合冰箱业,首先就要从行业的前三、四名企业入手。而中国冰箱业的四大家族中,海尔资产庞大我们买不起,张瑞敏目前也不可能卖掉这块业务;新飞已经跟新加坡企业合资;科龙、美菱比较符合我们的目标。”在他看来,科龙和美菱都是名牌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在制冷领域;都是上市公司,拥有很好的融资平台;两家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2000年科龙巨亏6.8亿元,美菱电器2001年亏损3.49亿元,是讨价还价的好机会;出售的是法人股,能相对控股;国家急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成交机会很大。但后来因为美菱转而寻找欧洲方面的技术、销售合作,并进行企业自身改革,科龙便成为了顾雏军并购的第一家家电企业。 从表面看,科龙、美菱的并购似乎事出突然,甚至被并购企业的内部员工事先未曾得到任何风声,但实际上大量的工作早已在水面下展开。据科龙宣传部长刘伟湘透露,顾氏对被并购企业的评估和调研之细,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以科龙为例,并购科龙之前,因为安达信同时是格林柯尔香港上市公司和科龙两家的会计行,顾从香港请了一家会计行,加上格林柯尔的专业人员,对科龙的财务状况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正式谈判开始后,为加强并购领导小组的力量,顾又从香港一家投资公司挖来了有并购和国际融资经验的姜源博士。同样,顾对美菱的调研也十分周密。对此,顾雏军本人却只轻描淡写地说:“我们不过是一起吃几顿饭,然后坐下来谈,最后就成交了。” 然而,与并购科龙相比,格林柯尔此次并购美菱的行动的确稍显仓促,因为科龙目前尚且没有摘帽。但顾雏军认为这是形势所迫:“对于1000万台冰箱产量的目标来说,美菱是我必须要拿下的目标。如果美菱被别人买走,我整合冰箱业的目标只是一句空话。” 由于担心梦想搁浅,当美的以每股1.7元左右出价时,格林柯尔急忙以每股2.5元的价格提高门槛。最后,美菱股份母公司美菱集团终将其持有的美菱电器1.23亿股(占总股本的29.83%)中的8285万股转让给了格林柯尔(占总股本的20.3%)。而据消息称,急于打造冰箱生产基地、此次却败于格林柯尔的美的现已将目标转到了容士达身上。 有人猜测争购导致格林柯尔高估了美菱股份价格,而顾雏军却强调:“这笔买卖既没有高估,也没有低估。” 在顾雏军眼中,美菱有很多独特的价值:“美菱已经经过了初步的改革,人员、机构都非常精简,人均资产数量远高于科龙;外部业务没有特别复杂的关系。虽然近三年,美菱的经营状况不佳,但也不至于亏得很厉害。有数据显示,美菱电器2001年亏损3.49亿元,每股收益为-0.85元,2002年每股收益则上升为0.02元,而且今年3月底美菱刚与德国企业西柯玛成立了美菱欧洲销售公司,欲在欧洲市场大展身手。” 据透露,格林柯尔的2亿多元收购资金等美菱股份过户后才会到账。 有财务专家分析指出,这是一笔有利于格林柯尔的买卖。前几年,容士达建一条产能100万台的冰箱生产线,投入资金达8000万美元(约6.4亿元人民币),1996年实现了回收;惠尔浦在北京雪花的投入也达到了6亿元人民币。此次格林柯尔仅花费2.07亿元,就将成功控制拥有150万台产能、市场份额全国第四、总资产23亿元(净资产10.4亿元)的美菱,决不会亏本。 同时,从以往顾雏军并购行为来看,其价格都是很划算的。2002年,顾通过科龙并购了吉林的吉诺尔冰箱以及上菱的设备,后者的代价只是1000万元。而此前控股科龙,更是一笔轻松赚钱的买卖——当年格林柯尔拟出资5.6亿元收购科龙20477万股,首笔款为1.5亿元,其余款项在2001年12月23日开完临时股东大会后按协议到位,而在2002年4月科龙宣布2001年巨亏超过15.55亿元,这使顾雏军的出价也顺理成章地变为每股1.70元,合计转让价款减少为3.48亿元。 整合秘招 并购能否成功,关键是并购后的整合。对于美菱未来的整合工作,顾雏军似乎并不担忧,要知道,当初科龙内外部关系错综复杂的“硬骨头”他都已经啃了下来。虽然科龙没有摘帽,但是从2001年15亿多的巨额亏损到2002年的9000万利润,经营情况的改善有目共睹。 “美菱的亏损跟体制有关。”顾雏军分析说,“1992年11月美菱转制,以合肥美菱电冰箱总厂为主体的合肥美菱股份有限正式成立,并于次年在深圳挂牌上市。由于集团公司转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导致美菱股份在为集团公司担保过程中背上了巨亏的包袱;加上家电行业的竞争激烈,日子并不好过。但是格林柯尔的入主,已经帮助美菱脱离了原来婆婆的掌控,成为更纯粹的市场化企业;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问题,科龙的复苏已经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方案。” “从价值链上看,降低上游零部件成本,或者提高给下游销售渠道的货品价格,以及企业自身内部业务流程的管理水平等的提高都能给企业带来利润,而科龙业绩提升就是一个系统改造的结果。”顾雏军介绍了他的整合秘诀,并具体强调了以下四点。 第一,降低成本。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利润的增加;同时,只有当企业的成本低于同行时,才能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润。科龙扭亏为盈,第一个重拳就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当然,国内冰箱年销售量增长是5%,整体价格却每年下降4%,成本的下降只有高于这个速度,企业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利润。买进美菱后,格林柯尔的采购量足够大,以量制价,可以将压力转移到上游供应商身上,使降低价格成为可能。“今年9月,科龙、美菱等进行采购的联合招标,相信能有一个很好的采购价格。”当然,生产流程设计、改造、信息手段的应用等也都是必要的。 第二,渠道整合。顾计划将五个品牌销售渠道统一,下半年重新实行渠道招标,两家公司共同控制经销商,改变靠一家企业的控制力度差的状况,保证同一品牌市场价格的稳定。顾雏军要详细规划5个品牌的市场定位,并希望各品牌形成60%的合作关系,将竞争关系降低到40%。 第三,地域布局、物流等管理系统的完善。目前顾雏军的战略部署是:科龙坐镇华南;华东基地是上菱;吉诺尔供应东北、华北市场;美菱则可以主攻华中腹地,并支撑华东地区。生产基地的规划,使物流成本降低,最终获得价格优势。 第四,国际销售渠道的拓展,因为国际市场价格和利润水平高于国内市场。 跟刚入主科龙时一味强调“必须解决关键性的问题——我们的成本结构和产品竞争力”不同的是,顾雏军似乎已经开始意识到,格林柯尔需要拓展价值链的定义,将追求生产经营的卓越转变为顾客忠诚并重新思考垂直方向上的整合策略。 同时,根据顾雏军的判断,冰箱行业目前三巨头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70%,基本上进入了寡头阶段,在价格的制订上,他相信大家都会形成一个底线默契,轻易不会出现价格混战的局面,除非大家想不开要同归于尽。 不过,至今格林柯尔跟科龙在制冷剂上并没有形成联动效应。因为一台冰箱只需要10克制冷剂,即使年产800万台,需要的总量也只有8000公斤,占格林柯尔年销售量的10%都不到。据顾雏军自己透露,格林柯尔已将外销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近几年外销的增长速度都保持在30~40%。看来,顾雏军在国内整合制冷产业链的梦想目前还难以实现。所以,他一再强调是“我进行的是制冷产业的整合,而不是制冷产业链”。 资金悬疑 美菱的并购,耗费了格林柯尔2.07亿元现金,加上在此之前其多次的并购,近年来格林柯尔大举扩张所付出的收购成本,粗略估算也需要近30亿人民币。在美菱之前,格林柯尔2002年10月斥资3亿元整体收购吉林吉诺尔冰箱厂;2002年底,顾雏军以1000万元的价格接手上菱两条冰箱生产线设备;2002年5月13日,格林柯尔投资3.6亿美元,在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购地16.6公顷兴建格林柯尔科技工业园;而较早前顾雏军为入主科龙付出的代价是3.48亿元人民币购买科龙电器20.6%的法人股份…… 顾雏军赖以并购的巨额资金来自何处? 近两年格林柯尔的公告显示,其利润大幅下滑;股价也始终没有涨上去,以此资金支持顾雏军四处收购,显然有点力不从心;而2001年控股的科龙刚刚扭亏为盈。 “我们从来不会用上市公司的钱来收购,那是违法的。我用的我个人的钱,是格林柯尔集团内部的钱。”顾雏军一再强调。 至于今后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来继续进行并购?顾说:“对我来说,有钱就可以多收购一点,钱少的时候就少收购一点,我们不习惯于拿我们的股票去质押,我们所有的股票都是自由状态的。” 动用银行的钱来并购,顾认为必须考虑好日后怎么还,否则信誉扫地,必死无疑。同时他是从国外回来的,并没有很深厚的银行关系,所以不是好办法。 据顾雏军身边的人透露,顾用于并购的大量个人资金来源于其早年在华尔街的投资所得;制冷剂在国际市场的利润也其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001年10月底,也就在与科龙签字的前夕,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作为一家有限公司,顾个人占90%以上股份。此前的5、6月份,顾两次在高价位抛售格林柯尔9500万股的股票,总计套现约3亿港元,其对格林柯尔的持股由72%降至61.7%。“我手头已有3个亿啦,剩下的2.6亿就拿不出来?我还有天津的厂呢!还有国际业务呢!”当媒体对格林柯尔收购能力表示怀疑时,顾十分不以为然。 “没有金融杠杆的收购是非常弱的。”顾雏军有很多感慨,“所以,格林柯尔很难有强力的并购。比如说我当年1996年试图收购美国纽约的一个上市公司,当时这个公司市值1.5亿美元,我只要出4000万美元,换6000万优先股,再发8000万垃圾债券。就是说你用4000万收购1.5个亿,实际上还是一个中国公司。”“但在中国的话,都是靠自己的钱,收购太辛苦了,现在我做得跟我们想像的相差太远。” 下一个是谁 “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顾雏军曾这样对媒体说。现在,他早已经习惯于“小鱼吃大鱼,兵不血刃”的游戏。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格林柯尔的资本大旗又会插到哪一家企业的墙头?日前在坊间流传最广两个消息是:格林柯尔要进入汽车制造业;另一是格林柯尔在跟小鸭、小天鹅等洗衣机企业进行收购合作方面的接触。 对于进军汽车业,顾雏军予以否定:“不可能,我的梦想就是制冷业,再往外延伸也是家电业范围内。进入汽车业,跨度似乎太大。” 所谓“冰洗不分家”,控股科龙、美菱两大冰箱生产基地的格林柯尔,要做洗衣机也早已是业内众所周知。早在去年底,格林柯尔旗下推出子品牌“康拜恩”之时,便公开表示要在今年内进入洗衣机行业,是因为家电企业在销售渠道上非常容易实现联合。而细细考量格林柯尔系的近几次收购经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格林柯尔一般都是在等待收购行业知名品牌企业合适的收购机会,如果交易成本不高、品牌生产线等基础尚可,格林柯尔就会迅速“下手”。 “格林柯尔确实在与小鸭有关于收购合作方面的接触。”格林柯尔的一位高管向《新财经》证实。“此前有过谈判,后来因为情形有变而中断,但现在又接到通知,说开始谈了。” 而近日流传的有关江苏省和无锡市政府欲出售小天鹅集团价值7亿元资产的消息中,格林柯尔连同深圳太太药业、美的集团、南京民营企业斯威特等,均被列为了本次参与收购的谈判企业名单。 作为国产洗衣机领域的排头兵,跟*ST天鹅一样,小鸭目前同样是*ST,两家企业都面临国有股退出、急于引进外来资金以重组改制的处境,这显然比较符合格林柯尔的收购要求。此前有消息称,不事张扬的南京民营高科技企业——斯威特集团似乎胜算更高,但《新财经》记者从斯威特集团了解到,对小天鹅的收购尚无明确进展。不知格林柯尔届时是否会与进军美菱一般高价争购,进行横向扩张? 从顾雏军本人的兴趣来看,他所情有独钟依然是制冷行业。在制冷领域,冰箱业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稳定,因此,虽然格林柯尔还会招安一些小的生产基地,但近期不会再发生大规模的并购。“把目前并购企业的产能释放,我希望的1000万台目标指日可待。”顾雏军充满了信心。 尽管空调行业是制冷领域没有被整合的产业,科龙的主营业务之一也是空调,但在顾看来,空调业的并购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进入门槛低,仅中国本的空调企业就有上百家之多,目前正陷入价格战的困境中,市场集中度远远不够,销售额排名前五家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50%不到。即便并购,目前也很难达到整合产业、稳定价格目标。 目前格林柯尔在制冷产业链上的整合,如压缩机、发泡材料等业务的开拓正符合了顾雏军2001年的判断。“在整个产业链中,格林柯尔处在源头,通过对下游企业的并购,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同时也使格林柯尔制冷剂不再局限于工业制冷领域,从此可以打进家用制冷领域这一片更为广阔的市场。”科龙目前是华意压缩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22.73%。华意压缩主营压缩机等制冷设备的配件的生产,有着顾氏的制冷链条的对接基础,因而格林柯尔方面随时可能增持。这样,从制冷剂,到核心配件压缩机,到整机,顾就可以真正实现把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 当然,这些并购到时可能都会有一个共同点:从国资公开交易中挖到“金矿”,低成本进入资本市场。“我是实业经营家,通过买进的平台进行产业整合,进行长期经营,而不是通过买卖公司来获得高投资回报。”顾雏军强调。 2003年4月1日,顾雏军曾开了一个愚人节的大玩笑。当日科龙出台的年报称,公司成功扭亏为盈,实现了盈利2.01亿元。但后来报表因市场质疑而返工,科龙最终盈利下降为9000万元,但与当初的数据相去甚远。至今,ST的帽子依然戴在科龙的头上。 各种迹象显示,今年空调业的全行业亏损几乎已成为定局,科龙只能将所有的盈利希望寄托在了冰箱业务上。但是国内市场冰箱业并没有突破性增长,国际市场因为欧美国家高举反倾销大旗,部分地区的销售几乎停顿,科龙的胜算在哪里? “8月份底公布的科龙年报自会见到分晓。”顾雏军但笑不语,且让众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