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利:正确认识中国证券市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8日 18:53 证券市场周刊 | ||
资本市场,为支撑中国经济基础,核心产业的企业解决了资金来源的问题。没有这个资本金的补充,就没有今天经济的成长。即使一些老百姓没有从股市中得到好处,也从经济增长上得到了好处 2002年,某省从证券市场的融资额是12亿元,而某个国家银行对该省一个地级城市就给了几百亿元的授信贷款额度。这样的差异,让人怎样重视资本市场? 因此,现在需要正确认识中国资本市场。13年了,中国股市存在的意义在哪?资本市场为什么在国外重要,而在国内不重要?证券市场的认识是不是到位了?现在看来,这个认识问题没有解决。 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开始就有制度缺陷。当时上市公司100%都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经济的新路是从股份制改造开始的。面对这样重要的改革,不可能一次全部到位,只能部分解决。由此带来了证券市场股权割裂的问题。 别说当时市场容量小的时候,即便今天,一提国有股问题股市就跌。 我认为,如果当初就实行股份全流通的话,可能资本市场就不会诞生。可当时这个市场还是要建的,有时候,完全完美的事情没有可操作性。既然是部分地解决问题,那么在社会金融资源配置上,也只是部分金融资源参与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刚开始的时候,谁都看不准这个事情该怎么办,市场、资本在当年还是个陌生、有争议的概念。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一个已运营几十年的体制基础上改革,只能一步一步走。这中间还不能出现大的波动。 现在都在讲证券风险自负,但十几年的市场制度却是逐步改革建立起来的,因此风险从开始就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政策变化的风险不能完全让老百姓去承受。 什么叫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不赚钱有什么有效性?这些问题在于制度的逐步解决,不能解决或没有一个明晰的解决问题的框架,没有一个好的预期,这个市场的调整期就会更长。 一定要搞清楚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在哪儿,否则怎么谈失效?目前必须肯定资本市场的作用,上上下下要一致。没有资本市场,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发展。 股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金 在我看来,没有股市,就不能实现目前GDP的增长速度。 大家可以看到,少了3年的电力投入,现在就缺电了。可以说,没有13年的证券市场,就没有今天这么好的经济增长速度。股民所做的贡献就在这儿。 资本市场,为支撑中国经济的基础、核心产业的企业解决了资本金来源的问题。没有这个资本金的补充,就没有今天经济的成长。 没有规模经济行吗?没有收购兼并行吗?可现在对资本市场的功能还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认识上。 老百姓从经济增长上得到了好处,但在股市上没有体现出来。 改革必然是渐进的 大家都说股份全流通现在就该搞,可全流通意味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一步到位。 中国跟国外不一样,这么大的体制改革涉及的人太多,人谁来管?许多重组失败,不就是因为人吗?某个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股权被收购,第二天上班就被工人给围住了。政府告诉职工,你们的企业被他买了,就得他管了,可他怎么管? 全流通从金融、证券市场角度讲得通,但背后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体制特别是涉及到的人,是没有办法一下全流通的。还有房子问题、孩子问题。50年的体制摆在那呢。这意味着改革只能是渐进的。 解决问题需要政策配套 因为股票的价格不一样,所以解决股份全流通就有一个补偿的问题。如果不补偿,让市场自然接轨,那就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好多政策配套。这不是证监会单独就能做的工作,政策是不能单打一,还是需要出配套政策。 证券公司管理问题 对于目前的弱市,我们在做三个功课:基础管理、培训新技能、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更好地服务。即便证券公司发债能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但还得开通别的融资渠道。现在一说融资,就认为是给证券公司融资,实际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关键是给投资者融资,允许更广、更多的金融资源参与证券市场。 现在宁愿把问题暴露出来,也不能再去借高成本的资金延迟问题的解决,必然积重难返。 现在的市场,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证券公司要把自己当成金融企业去办。证监会出台的四个文件,对一个金融企业来讲,是必须做到的,而且要细化到可操作的程度。 营业部按现在的功能,也是一个融资的平台,甚至可以操控几十亿元的资金,比一个中等银行的权力都大,没规矩行吗?只要它的融资功能还存在,就得严管。 (作者为中国银河证券公司总裁)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