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抱日本游客逗留15天免签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28日 17:47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尹美 北京报道 聊胜于无的入境免签 8月中旬,外交部长李肇星在访问日本时,下述消息不胫而走:“中国将开放日本游客及商务人士免签证入境逗留15天。” 外交部人士称,免除签证是中国政府为即将迎来日中友好条约签订25周年的情况下展开外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促进日中交流、加强两国关系意义重大,目前,两国政府正就具体问题加紧协调。 不过,这条本该是利好的消息并没有给久已沉闷的旅游市场带来太多的刺激。“市场目前没有太大的改观,国外游客对SARS仍心有余悸。”青旅控股日本部杜红雁部长无奈地对记者说。据其介绍,整个市场的恢复速度很慢,去年8月份接待的日本游客有5000到6000人,现在一个月能接待500人就算不错的业绩了。 “政策放出来,动静不大,”8月18日接受采访时,中旅国际入境中心日本部部长王黎虹告诉记者,“至少还要等半年,组团人数仅是去年同期10%-20%。”对于眼下仍被SARS阴影笼罩着的大陆旅游业来说,“实质有效的”政策扶植恐怕才是急需的。 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则迫使飞速发展的大陆旅游业被迫刹车,为了尽快挽回损失,8月9日,中、日、韩与东盟十国的旅游部长联合发表了《10+3振兴旅游业北京宣言》,旨在恢复和振兴东亚旅游业。同日,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日韦还抛出了“中国,魅力永存”的形象宣传口号,以及以北京公布奥运会徽为契机的“奥运促旅游”联合宣传计划。但相比同期仅有10%~20%的游客人数,从业者仍不免唏嘘。 “中国对日本游客及商务人士短期免签意义不大。”日航国际旅行社(中国)有限公司(日航国旅)的高天一语道破天机。高分析,以前日本游客办理赴大陆的签证要花费6000日元,通过旅行社代办签证的话需近8000日元,这样,旅行社从中可以拿到一定数量的手续费。 实行免签后,日本游客虽然可以节省6000日元的签证费,但旅行社却没有从中获利。青旅控股的杜红雁认为,国际旅游对于国外游客来说,是十分普通的事情,同时国外政府对出国旅游的申请处理也十分宽松,但实行免签却影响了日本旅行社的一部分利益,所以日本旅行社反应不大。 记者从国家旅游局有关部门获知,给予日本观光游客不办签证进行短期旅游,是政府最近基本决定的一项方针。这项措施如果能够成功吸引到日本游客,以后我国政府将有可能对更多的发达国家免短期旅游签证。 期待“双向免签” “免签令”颁布,由于部分简化了商务人士的短期签证手续,商务人士的反应比较明显,但对于普通游客来讲,“双向免签”才是他们所急需的。日航国旅的高天说,“但如果国外能对中国游客实行短期免签,那将直接刺激大陆境外游的市场需求。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国家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都是中国单向开放。” 多年来,日本都是中国的第一大旅游客源国,而且旅游人次增长迅速。2001年,中国接待的外国游客1123万人次,2001年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只有40万人次。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实例,十几年前就与日本山口县结为友好州县关系的山东省,2001年的赴日游客仅20人次。他告诉记者,中日旅游交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日本对中国游客审查制度过严。今年3月,日本政府借口以就劳为目的中国团体旅游者“失踪事件”多发不止,再一次加大对中国团体旅游者签证的审查力度。 高天分析,日本每年出国旅游的人数超过1700万人次,而入境游客只有500万人次,巨大的逆差已经使日本政府认识到发展入境旅游的紧迫性。日本刚刚确定的“观光立国”的战略方针,目标市场直指美国、韩国、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他认为,这是争取日本对中国游客短期免签的一个绝好时期。据他透露,中国已经决定在原有3个省市(北京、上海、广州)的基础上增加天津、山东、浙江、江苏和辽宁5个省市赴日团体旅游。日本方面也有较积极的回应:希望中国有关部门加大对违规的旅行社的处罚力度,以使这一措施早日实施。 “业内对日本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的呼声很大,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如果这次真能实现,那才是个真正的利好消息。”杜红雁对“双向免签”充满了期待。 相关资料 目前,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包括国家和地区)有24个(见下表)。 把一个国家开放为旅游目的地国,是中国特有的作法,到2005年,这种作法将退出历史舞台。根据与世贸组织的协议,中国将在2005年开放旅游市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位的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位的客源输出国。 国家旅游局批准528家旅行社可经营出境游。据介绍,2000年,我国的出境旅游人数为1047万人次,通过正规旅行社出境的只有430万人次。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在去年年底透露的数据显示,2002年1月至11月,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154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9.8%。 已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 图表略,详见报。
|